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如果说东吴政权结束于谁之手?答案只有一个——亡国皇帝孙皓。
在孙皓投降晋朝以后。
有一次,他到洛阳登殿拜见晋武帝司马炎的时候。司马炎曾当众调侃他。
但是孙皓则变现得异常沉稳。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倒驴不倒架。
事实是这样的:司马炎看孙皓已经来了。便指着他的座位对他说:“朕设此座,等待足下,已经很久了。”
孙皓居然反唇相讥:“臣在南方也设此座以待陛下!”
这也不足为奇,孙皓以前就是暴君。在他的恐怖统治下,吴国人民朝不保夕,从自危。至于他在司马炎那里的表现,与其说是有骨气,不如说是张狂,因为他张狂惯了。对谁也一样,何况是司马炎呢?
那暴君孙皓以前都干过些什么事呢?
其实孙皓是吴大帝孙权的孙子,废太子孙和的儿子。
孙皓的帝位,可以说来得侥幸,也可以说是他应得的。如果不是孙和在那场可怕的争权斗争(二宫之争)中失败。孙亮和孙休都没机会上台。天下依然还是孙皓的。
而孙皓的侥幸,是因为孙休在晋灭蜀,东吴风声鹤唳中惊死。儿子又小,东吴朝野决定议立长君,这才给了孙皓机会。
首先推荐孙皓当皇帝的,是孙皓的朋友,左典军万彧。肥水不流外人田,估计是万彧相当宰相,可他又不是孙休的嫡系,干脆抬出孙皓,自己也好占占便宜。
于是,万彧到处吹捧孙皓,说孙皓是长沙桓王(孙策)附体。英明神武,千古一帝。朝中大佬濮阳兴和张布听信了万彧的鬼话,四处联系,最终决定由孙皓继承大统。
吴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八月,二十三岁的孙皓被命运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三国鼎立的格局,在孙皓继位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来到。
所以孙皓面对的是和前几位东吴皇帝完全不一样的局面。
司马昭在灭蜀之后,已经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虽然当时晋朝暂时还没有大举伐吴的打算。但东吴的军事压力,相较于三国鼎立时期明显地增大了。东吴上上下下都在看着孙皓,他们希望这个年轻皇帝能带领东吴走出历史的泥沼。。。。
刚上台的孙皓,处处还表现出明君的风范,“发优诏,恤士民,开仓廉,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甚至连动物们都享受了大吴皇帝的无上恩泽,全被放生了。东吴朝野无不欢欣:长沙桓王果然灵魂附体了。。。。
可是,哪知道他们的笑容还没有褪去,一个个就全都傻眼了。等孙皓的明君瘾过完后,他的本来面目终于露出来了,孙皓狂妄残暴,贪酒好色,这哪是什么明君?活脱脱一副暴君嘴脸!
看到孙皓这副浑蛋模样,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后悔得直想撞墙,当初怎么就信了万彧这个政治骗子的鬼话,立子孙皓这个冒牌明君。可这世界上哪有卖后悔药的?
孙皓是三国罕见的超级暴君,他的残暴指数和后来的南朝宋,北齐有一拼。这些残暴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杀起政敌(包括他认为的政敌)来毫不手软。尤其同宗至亲。孙皓在这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南朝宋和北齐的皇帝特别喜欢诛杀至亲,其实他们都是向孙皓学的本事。
孙皓的帝位,实际上是吴景帝(孙休)皇后朱氏最终拍板定下来的。朱皇后从保全东吴的高处着眼。说:“我寡妇人,安知社稷之虑,苟吴国无损,宗庙有赖可矣。”
按说朱皇后是孙皓的政治恩人,可孙皓上台后,却直接拿皇婶开刀,不知道用什么下三烂的手段,直接逼死了可怜的朱皇后。
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孙皓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不但逼死了朱皇后,还杀死了皇叔孙休的两个年龄稍大的儿子。
事情是这样的:
孙皓送走了孙休四个儿子到小城。在到达途中,孙皓暗自派人将四个儿子中年龄较大的两个,就地杀死了。
孙皓这么狠毒,无非是怕孙休的儿子们长大后,对自己的帝位构成威胁。
孙皓不愧是孙权的孙子,孙权曾经刻薄对待孙策的后人,就怕孙策后人夺位,孙皓照猫画虎,直接铲除了政治威胁
杀完了孙休一系,紧接着孙皓开始对五叔孙奋下手。因为孙皓有段时间因思念亡妃而闭门不出,于是江湖上便传言孙奋有可能将入嗣大宗。孙皓最忌讳别人窥伺他的权力。
不管是谁,只要是胆敢越红线,统统都要杀。孙奋平白招来一场人祸,连同五个儿子也都被孙皓诛杀。
不要说这些外支旁宗,就是孙皓的同父弟弟孙谦,因为被动成为野心家施但的政治旗号,也遭到了灭顶之灾,按说孙谦是无辜的,可孙皓不管这些,直接灌了孙谦和他母亲一肚子的毒酒,送上了西天。至于外姓政敌濮阳兴和张布,孙皓更不可能放过他们,随便寻了个罪名给杀了,夷三族。
从这里可以看出,孙皓的残暴不仅对于自己的家族,还对自己身边的大臣们也不放过。
孙皓在位十六年间,实际上就是一部蔚然壮观的杀人史,只要孙皓发威了,什么人他都敢杀。即使是万彧这样对孙皓来说而重如山的宠臣,也照样难逃孙皓毒手。
刚开始的时候,万彧还是很受宠的,自从当上了宰相,可没过多久,孙皓就开始对万彧腻烦了,三拳两脚就将万彧打翻在地,赐酒,归天。
可能在孙皓的潜意识中,他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主宰,谁敢触犯他的利益,那就必须杀掉。除个别幸运的,其他基本上都被夷灭三族了。孙皓是个冷酷没有人性的变态暴君,他总来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即使别人是无辜的。
抛开残暴这一层讲,从东吴的利益角度来看,实际上当初朱皇后,张布等人选择孙皓还是正确的。
孙皓在位期间,东吴内政非常混乱,叛乱迭起,但东吴的生存形势却一直很乐观。虽然晋朝对东吴虎视眈眈,不过司马炎基本上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孙皓是个聪明人,他可以随意杀掉任何人,但有一种人他是不会杀的,不但不杀,反而重用,就是东吴的边关将帅,如陆凯,陆抗,陶潢驻守交州,从西线和南线顶住晋朝的军事压力。
这时孙皓的幸运,恰好也是孙皓的悲哀,因为二陆死得很早,陆凯死于公元269年,年仅四十九岁。
吴郡陆氏从陆逊开始,镇守荆州长达五十年,吴郡陆氏出了三位名将:陆逊,陆凯,陆抗。可他们都死在孙皓之前。荆州的防务自陆抗死后,出现了混乱。
东吴从建立开始,就一直奉行“荆州至上”的防御战略。西线控制荆州,牢牢堵死蜀汉和魏国的进攻,以此来确保江东本部的安全。
蜀魏皆为晋所并,但因为有名将二陆在,即使是晋朝头号名将羊祜,也拿二陆没办法,尤其是陆抗,羊祜只能和陆抗委蛇周旋,最终遣恨千古。
羊祜至死也没有看到晋朝统一全国。
而司马炎看到了。
司马炎之所以拖了十五年才决定大举攻吴,一是内政建设需要梳理,而是北线和西线边患不断。司马炎要不停地灭火。
司马炎暂时顾不上在江东过逍遥日子的孙皓,所以孙皓幸运地做了十六年的皇帝。
等到晋朝缓过元气了。尤其是暂时搞定了北线匈奴,鲜卑,西线羌,氐的军事反抗后,司马炎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孙皓了。
孙皓主政江东十六年,已经闹得无沸人怨,六军晋军浩荡入吴,孙皓终于向命运低头了,无可奈何地做了司马炎的俘虏,被司马炎请到洛阳做寓公去了。
东吴的灭亡,原因很复杂,有政治原因,比如孙皓失人心,也有军师原因,比如名将凋零,新生顶不上来,任何一场战争,其实都是双方主帅的智谋博弈和能力比拼,军队再强大,没有一个合格的主将,是成不了大事的。
后来,孙皓被迫投降后,一家人迁到了洛阳。
司马炎是个厚道人,他知道孙皓是个暴君。也没有难为他。不过同样是亡国皇帝,孙皓的待遇明显不如刘禅。
刘禅当初投降时,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还有其他许多赏赐。
而孙皓和刘禅相比寒碜多了。司马炎还不咸不淡地说什么:“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封孙皓为归命侯,摆明了污辱孙皓。安乐公是正式的爵位,归命侯是干什么的,专给亡国帝王备用的。
在经济上,孙皓只得到了“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角斗,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孙吴宗室的待遇也明显不如蜀汉宗室,他们只是得到了郎中的虚衔,没得到几个大钱。
孙皓死后,陈寿只是不带任何感情地写了句:“(太康)五年(公元284年)皓死于洛阳。”
孙皓很悲剧。但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