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秦昭襄王其实是有机会统一六国的。当初晋国是很强大的,本来没有秦国的事,可晋国三家分晋,伤了元气,秦国经过秦孝公等人的努力却慢慢发展起来,此消彼长,渐渐成了气候。即便如此,秦国还是要受夹板气的,曾经一度被打到家门口。分家后的魏国依旧是比秦国强大。直至秦惠文王、秦武王时期,秦国才一度积累了雄厚的家底,打得东方六国落花流水,尤其是把魏国消耗成了骨架子,一蹶不振。秦昭襄王很幸福,有祖宗的庇护,凭借家底拥有了展现的机会。
看看秦昭襄王的战将,真是猛将如云,尤其是司马错的战略给了第一次机会。
司马错是迁哥的八世祖,少梁人,属于现在陕西省韩城,迁哥对祖宗当然是很照顾的,一些事迹还是多用了一点笔墨的。其实司马错的确官职不小,也有功绩,但要和白起比起来,差得太远了。在我看来,司马错的功劳主要是和张仪的争论,确定先灭蜀国的战略。其实两人都没有错,但是显然司马错的观念更加切合实际。张仪的眼光看到了东方六国,必须拿下韩国,才能继续东进,重心放到了东方六国。司马错看到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至于看没有看到更加长远的一统天下,没有说,迁哥没有说,显然是没有,否则早就给老祖宗记上一笔了。司马错的观念主要是拿下人口和物产丰富的大后方,便可以顺江而下攻楚。方向不同,效果也不同,事实证明,司马错的想法是正确的,仅此一点,称之为名将,不虚此名。至于司马错灭蜀,平叛蜀乱,伐魏攻楚,都是战术上的胜利,不足为虑了。
胡伤,又名胡阳,和赢摎、王龁、吕礼、蒙武等都是不世之材,可惜都被白起掩盖了光辉。生不逢时,同时代的接触人物总会有意无意之间将你的努力抵消。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27年),楚国看到了秦国逐渐坐大,联合齐国、韩国想打掉秦国的威风,削弱秦国,遏制住秦国前进的势头。还有一层意思是图谋周朝。楚国自己号称是蛮夷之地,楚庄王曾经专门跑到周王室的门口耀武扬威,问了一下九鼎的轻重。楚国知道,自己不是正统,拥有周朝的一切,才算是名正言顺。
结果,周赧王派武公(周定王的曾孙)出去转了一圈,成功游说了楚国的宰相昭子,让楚国放弃了自己的计划。武公陈述了3个不能灭周的理由:首先,“军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围”,没有10倍的优势兵力很难一举灭周;其次,周是天下共主,楚攻周名不正言不顺,只会让邹鲁等中小诸侯寒心,让齐国想跟楚国绝交;最后,楚国灭周得到的实惠不多,反而因为获取周室宝器而成为众矢之的,被群雄围攻。
楚国放弃了,秦国没有放弃。
司马错从陇西郡(甘肃兰州一带)出兵直逼楚国黔中郡(湖南怀化一带),千里出兵,大获全胜。
这一场战争断然不是因为楚国的非分之想,而是因为当时秦国已经是天下第一强,虽然楚国、齐国、魏国、赵国都很强大,但均稍逊一筹。用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的话说,“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当时两国已经成为潜在的对手,只不过秦国更高一筹。原来秦国是计划东进的,永远的梦想就是东跨太行,到大平原上纵马,所以一直拉拢齐国,猛揍三晋,因为三晋挡了秦国的出路。楚国被应该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原来也曾经想过,可惜被齐国打破了幻想。
这次,楚国自己跳出来,提醒了秦国。不拿掉楚国,自己就没有办法全力打魏。
于是,秦国决定先干掉楚国,打残了就不蹦跶了。
这就是实力!没有底气不敢轻易用兵。
老子拳头硬,怕谁。
其实是秦国看出来楚国的打算,想联合其他诸侯国一块和秦国较量,扼杀秦国的发展道路。不灭楚国,秦国难兴。他明白时机成熟了,被动的等待是无用的,秦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动手抢占先机。
果然,楚国被打败了,被迫割让了上庸、汉水以北土地。
上庸就是庸国,庸人自扰的那个国家,在现在湖北的竹山县。后来被雄起的楚庄王联合秦、巴一举拿下,平分庸国。
在大家印象中,庸人自扰不是一个好词,肯定会看清庸国。其实,庸国也曾经是一个厉害的国家。在战乱的时候,能够拥有自己的国土,不是一件小事情。一开始的庸国疆土比秦国还要大,和楚国不相上下,那时候是周武王分封诸侯国的时候。在商朝的时候,疆土更辽阔,整个西南部几乎全部纳入庸国的势力范围,盛名一时。周武王联合诸侯灭商的时候,庸国是八大诸侯国之首。
秦国顺江而下,在庸国拥有地盘,就形成了南北两个大钳子,威胁山东诸国。
分兵有弱点,也有好处。从西北向东、东南用兵自古占有优势,分兵策略可行,因为占有地理上的制高点,易守难攻,反而牵住了对手更大的精力和兵力。
时间很快,转眼就过年了。
过年后的秦军短暂休整后,在白起的带领下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选择了乘胜追击。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战果也很丰盛。楚国鄢(河南鄢陵县)、邓(湖北襄樊)等五座城池。注意,这个时候的秦国很有策略,迁移了大批罪犯到这些地方,目的就是彻底巩固形势。所谓的罪犯也不是罪大恶极的人忙不过是反了小错,或者战犯,给他们一个机会,赢得一个未来,自己还巩固地盘。可以说秦国的策略很正确,让天下人能够安定下来。
很快又是一年,白起是一个用兵入神的战神,深谙用兵之道,兵分三路迅速杀入楚境,直逼楚国的都城郢都(应该是湖北荆州,楚国经常迁都),很快攻占楚国都城郢都,并烧毁了楚王的坟墓夷陵。
楚军兵败如山倒,无力再战,一路退到陈(河南淮阳)。
白起又给自己的军事生涯点了一个赞。白起的兵马仅有区区几万人,楚国全国的军队号称百万之众,又是防守方,怎么看这一战也不容易打。
白起就是白起,他毫不在乎,认为一是楚国政治上已经混乱多年,重用权臣,不用贤臣,著名的屈原两次被流放,因为他想和苏秦一块搞合纵;二是楚国经济上凋零,多年以来,没有人重视,只是享受人生,二十多年的和平时期,城池依旧破烂;三是军事上是纸老虎,当时处于战国时代,各国都出现了代表性的领军人物,可楚国一直没有,因为他的制度不允许强有力的军事人物出现;四是老百姓不拥护,因为生活条件上不去,大家怨声载道,从屈原的楚辞就可以看出来,没有忠君爱国的思想;五是顺江而下,乘胜追击,有余威尚在,军心不稳,可取胜。
白起胜了,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屈原死了,纵身投入了汨罗江。
可是,人生如戏,一个小小的变动,导致了历史的走向。
不知道什么原因,秦国撤兵了,并没有彻底拿下楚国。
当时最好的选择应该是彻底将楚国拿下,迅速稳定下来,拥有秦国和楚国的地盘,天下垂手可得。按照白起的做法,不应该看不到这一点,也不会缩手不干。恐怕还是有人从中作梗,怕白起功高震主,怕白起威震楚国,怕白起成了又一个楚王。
羡慕嫉妒恨,总是历史的常态。
区区一个白起,打下楚国,可以让他调离楚国,不是设置了南郡吗?又南郡在,就有秦国任命的官员在。秦国的制度很好,是有任期的任命,不是长期饭票的分封诸侯。
可以,历史总是这么无奈。
秦昭襄王第一次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