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昆仑神墟,自大唐域外播密川发祥,由西向东虎踞龙盘羁縻所御国土,横贯高宗故设月氏都督府、鸟飞州都督府,太宗所设毗沙都督府之南,掠吐蕃、吐谷浑而止,绵延悠长,钟神造化,自古鬼神附会,仙魔强攀,《抱朴子》所录蔡诞被老君贬于昆仑除草,后得王子乔相助之事,《水经注》所述昆仑之三级,《海内西经》所载珍禽异兽无数,不一而足。
因李家历代天子尊老崇道之风盛行,国内虽儒释道三教并行,亦有西域传入祆教,景教,摩尼教等,但每逢求雨告天,封禅庙祭,皆以道家为先为贵,是时天下道门多出于上清,灵宝,正一及楼观四派,各居于茅山,阁皂,龙虎,终南。四派所擅符箓道法,斋醮科仪,历传经典本出同源,自天师道传至今却也有各有所长,金丹导气,坐忘静思,千门万法,同趋大道。
道法既盛,自有正途蹊径万千,为夺道统正名争斗不止,天下道门先辈为免自戕过甚,于昆仑山中设一宫观,曰开明宫,取古传开明兽之称谓,延请各派名宿耆老镇守,恭为四大天师,再择各派各门骨肉匀停,天赋道骨之徒入山清修,无师徒传承之名,无门规道统之囿,唯砥砺道藏,共参法典而已。亦以阖派之力与儒释争锋,避免历代飞赴寺之争覆辙重蹈。
昆仑山行至中段,有两座奇峰高耸对立,一名玉虚,一名玉珠,相传为天帝之女降世而化。不见人踪,鸟兽罕至,离人迹故址约四百余里,为亡故之国吐谷浑所辖。
时维大唐开元二十二年,睿宗李旦三子隆基在位日久,以道家清静无为安内,以羁縻都护之策御外,海内康定,国力益盛,稻米流白,公私俱丰。
这一日正是中原夏至之期,只见山道之中一老一少两人弃马掣缰而行,原是这山中全年干冷,厚袍裘衣仍是寒意凛然,纵马更甚,故小童难耐。加上道阻且乱,不易驰骋,因而二人下马步行。
老人居前,面目清癯,骨骼宽博,眉须见白,纵然寒风清冽而目不稍闭,略略梳一道髻,木簪自右而左横贯。行止随意间大有渊渟岳峙之感。那稚童不过六七岁上下,因家学渊源,自幼健体修身,行于这崎岖山路也不疾不徐,只作历练罢了。
二人于山间闪转腾挪,折树攀岩,所寻正是那开明宫。当初为利于土木造作才定址于这两峰间的幽谷,加之这山谷前后不远处有大小泉池,奇石玉矿不等,利于修行生计。为防外人擅闯,以道门数术,五行八卦布下阵法,与这冰雪霜花,荒岭枯草自成一体,极难寻至,若非这老者学究天人,遍览道藏,亦是不能这么轻易就访幽而入。
老者将健马束于路旁枯木,拾级而上。宫观背山而立,黑墙铁瓦,檐角飞翘,乍见不觉巍峨,反倒平添肃穆古朴之感。墙体着黑,若用画技笔法来看,当属“墨有六彩”中的干墨之色。立于正门当面,两只开明兽石像驻立,虎面人身,瞪眎百兽,赫赫生威,门顶上正脊平直,着夔龙文饰,四条垂脊缀满行什、斗牛、獬豸、狻猊等一应小兽。
二人观赏一阵,未见阍者,老者不以为意,转身对稚童道:“且诵一段《天问》来。”
“是。”那稚童本因谷风料峭,微有颤栗,闻言挺胸振袖,负手而立,朗声道:“昆仑县圃,其尻何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雏凤清音于山谷萦绕,声往声返,更显通幽,未及吟诵下句“日安不到,烛龙何照”,观门蓦地开启,缓缓步出十余人,皆衣以重玄,并未着他色以区分次第,褐、裙、帔俱全,手持法剑,庄严井然,在二人面前站定。
为首者约莫三旬左右,是这开明观中外务弟子之首,道号法言。在山下原是上清派郭崇真弟子,第十二代掌门司马承祯师侄。在昆仑苦修日久,真元沛然,然道心未有寸进,是故主动领了这外务执事一职,入世出世间,欲有所得。
法言身高臂长,面色冷峻,当下见二人老弱童稚,虽无故闯入,未必是大敌,遂言语间仍执礼相询:“未知老翁何人,来蔽观所为何事?”
老者觑了他一眼,神色故作倨傲,戏言道:“坐忘未成,何谈入世,纷繁杂物,乱花迷眼罢了。”
法言身拜道门高望,身份清贵,许久未见如此居高临下,语出不敬者,听闻此话自是心下恚怒,冷声道:“未知足下深浅,高见不敢领受。”
又见那老者头上发簪竟是自右而左横插,龃龉更甚。原是这天下万千道徒皆受箓而入正门,于经典,法门到服饰礼仪皆有定制。这男子插簪之法或自后向前而入,叫子午簪,寓阴阳相生之意;或自左而右,名卯酉簪,自古以左为贵,左生右死,寓意道家尊生恶死,孜孜以求大道长生。
是以见这老者僭礼不知而好为人师,当下便欲逐客,老者戏谑之色更甚,遽出一步,抢身上前,伸手欲捉法言手中之剑,法言修道日久,对敌无数,虽突逢敌袭,心下却不甚慌张,脚尖微垫向后急避,身后弟子们神色亦未有变,只是稍稍让开,显是对其颇有信心。
老者抢得先机自不让步,握手成拳进逼而上,声势更盛,法言本不欲全力施为,随意制服了这老翁便是,不想得脚踏九星宫步却处处受制,每每要踏进生门而不可入,那老者左突右挡看似无常,却频占要害之位,法言骇然,心道不可轻敌误事,便欲拔剑。刚触及剑柄,那人却附身而来,擒住剑鞘,法言提肘拔剑他便顺势送往,铁剑与剑鞘严丝合缝,未有寸出。两人来往拆招,难解难分。突然老者震腕,那手臂虽看似如枯枝般细瘦,真元之力却是可怖,法言倏觉虎口,合谷两穴剧痛,只得弃剑。
观门前众弟子见法言不敌,欺身结阵,如临大敌。法言此时却有苦自知,对众人道:“收阵罢,这位前辈修为奇绝,熟谙九宫八卦,这阵法也是无用。”
老者双手交叉,拄剑而立。对法言道:“我先前故意以言语激你,小子出手还算有分寸,须知真元武学修为虽然不易,但若道心未有进境,亦难大成。”
法言躬身作揖,恭听教诲,老者道:“你踩九星宫步却不知变通,只行那顺穿,逆穿之法,臆想脚下之地为死格,难道这九格之中便再无门路?道家谓九为极数,却被你生生踩成了死数。“
“剑乃王者之器,其威不在锋而在势,难道戴着剑鞘你便不会使剑了?”老者喟叹道:先师伯王大夫远知曾言,枯读道藏三千,雅竹亦变腐简,你们在这昆仑之上参道悟法,时日愈长,愈是一股穷酸措大的腐气横生,南辕北辙,渐行渐远了。“
法言未及应答,便见那观门中又行出一人,衣冠服饰亦是重墨之色,气态清远,步履端直,手持塵尾而来。众人皆礼拜:“见过天师。”法言亦恭声:“道喻师伯。”
道人趋近,加快了几步,左手在上结了个太极印举至眉际,躬身行礼道:“晚辈体玄真人弟子,上清派道喻,恭迎师叔法驾。“众弟子见状,急忙见礼。老者右手虚扶道喻:“师叔之称不必,我虽与道门渊源极深,但终究未受正箓。”旋即众人请老者入内,稚童亦步亦趋地跟着,见氛围肃穆,绷紧了脸,又按捺不住心底好奇,左右观望。
观内依旧是法度森严,结构规制与其他道观并无不同,门前竖一影壁,幡杆,钟鼓等矗立,更有华表石柱,文龙雕凤,甚是名贵。道喻驱散众弟子,见稚童年弱,半日辛劳已经神情恹恹,吩咐弟子将其送去侧殿休息。
半晌,二人坐定,老者问道:“我观你殿内外明哨暗哨四散,法旗法阵密布,莫非近日将有大敌?”道喻闻言又是一揖:“陶师叔恕罪,弟子谨遵师祖之命,不敢虚言诳语,这一应阵仗,实为。。实为提防师叔法驾。”
却说这道喻身为昆仑道宫四大宗长之一,又是上清一宗司马承祯,郭崇真二位高道同门,俗名韦法昭。于江湖庙堂都是泰山北斗一般的人物,但对上这老者,委实如那甫进仙山的道童般拘谨。
道喻面色赧然,向老者道起多年前一桩旧事:“师叔明鉴,恩师于嗣圣元年羽化,并传师祖法信于弟子,密言陶师叔将于甲子年内携杨氏子嗣闯山,是以这万千法阵都是多年前便备好了的,其他三位同门亦是闭关准备迎敌。师祖明言,若师叔肯将杨氏子弟交付,则山后自言璧可敬请参详。“道喻言尽于此,但那法信中严明谨令之事,终究是守口如瓶。
原来这陶姓老者名唤陶士毅,字文可,是南朝陶弘景真人子孙。陶弘景乃是南朝宋、齐、梁之时道门巨擘,后以上清宗师之位统领南朝道门,力抗梁武帝崇佛灭道之举,更是遍览典籍,编纂道经,学究天人,遗世独立。陶弘景之后传道统于王远知,王远知助李渊平定天下,是故有唐以来皆尊崇道教。再下则是潘师正,至开元天宝年间上清一派传至弟子司马承祯,这道喻便是司马承祯师弟,因生性澹然,是故潘师正羽化前将本门中这一笺密信传至其手,好生嘱托,令其受命上山,护存至今。
陶士毅不置可否,半晌苦笑道:”王师伯与家父相交莫逆,我生于世时师伯羽化已久,我只得从家父藏书手稿中一窥其生前典籍精研心得,半生神交,倾慕非常,唯有先祖所传定龙经一学,家父严令禁我研习,嘱托我日后可携南阳公主子孙上昆仑,届时参详自言璧,前因后果自明,我自幼砥砺家学,游历夷夏,至今已鲐背之年,这心下之憾终究难平啊,未想得师伯如此提防,想是料定我此生与道门无缘,怕我行有害之举,是以法谕三代命你阖派结严阵待我。“
道喻屡屡颔首,知其所言非虚,南朝陶弘景何等真人,素有山中宰相之称,凡佛道义理,谶纬算经,医相卜学,无所不精,一力开创上清,与寇谦之北天师道遥相呼应,为了摒除旧天师道掌门之位非嫡子嫡孙不传的陋规,终生未娶,只在晚年收一义子,正是这陶士毅之父,传法谕命陶氏一脉自此代起不得入教,遑论觊觎那掌教之位,这才使得到唐时,上清派已经成为普天道教四大宝庭之一,与灵宝,正一相比,更受官宦达贵青睐,授法于唐国上流。
陶士毅转又说道:“先考遗命,着我待杨氏子冠礼后携至开明观便可知晓那定龙经之秘,只是我自忖命数将近,只得忤逆一回了。不过我并无闯山之念,待我参详过那自言璧,便会下山。杨溢此子天赋异常,根清骨贵,贵派便好生教养吧。“
二人前后提及这杨氏子弟乃是前隋亡故南阳公主三世孙,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弑帝,后又被窦建德所杀,南阳公主假意大义灭亲,送亲子宇文禅师,即杨广外孙赴死。后被王远知所救,盖因其曾奉敕于中岳修斋仪,后移居洛阳玉清玄坛,与南阳公主熟识。李唐定鼎天下,王远知应下故人所托,暗护禅师一脉遗存生息,后代改姓延嗣,至于杨溢已有三代。
陶士毅幼时即受家学,通读其祖陶弘景遗典《真诰》、《太玄真一本际经》、《本草经集注》等,待至中年已学贯古今,游历夷夏各国、海外诸岛亦有多年。心中所憾便是这《定龙经》未曾得偿所览,得知其父并王远知遗命后,寻得宇文禅师独孙杨溢,待其八岁后便立即携了上这开明观来。
听了陶士毅所言,道喻心下了然。他虽修道日久,但耿直清介,一身道术艺业也不是四大天师中拔萃之属,盖因其生性澹泊,根骨寻常,能修至当今之位已是每每自勉所致,绝难寸进,遑论大道了。但为人重伦守礼,温良谦和,是故潘师正将这桩密辛传晓,才有依礼奉迎陶士毅之举。若换了这正在闭关的其他三位天师,今日免不得要一番苦斗了。
当下道喻便恭请陶士毅往观后而去。穿过后门狭道,随处各有嶙峋怪石、荒木枯草挡路,排列诡谲,显是人为设障。
陶士毅随后而行,二人登云驾雾,攀岩而上。虽山路险峭,但二人功力卓绝,自然不在话下。
愈登险峰陶士毅心中愈发惊奇,心中暗暗思量到:"古籍皆云昆仑有三级,最下樊桐,其中悬圃阆风,最上增城,亦是天仙住所。这自言璧所在,难道是在这开明观上方百丈之处?"
转眼高度已逾雪线,寒风凌冽,直刮人面。直至一片峭壁之前。峭壁面东,二人所立之所乃是一块硕大石台,不甚平整,冰雪倾覆。东西约莫二十丈,南北约莫十五丈。道喻当前停驻,转身道:“陶师叔,此处便是那自言璧所在了。“
陶士毅左右观望一阵,临近峭壁之前,说道:“我自先考遗录中知晓此璧,据说可随日光照射浮文跃字,甚是神奇,为何这却是一块无甚奇特的斑驳巨石?“再翘首仔细端详,似乎又见蹊跷,只见那黑墨石壁上覆盖的霜雪渐渐融化,已可见其真容一斑。
原来这峭壁和开明观也似,藏匿在这玉虚,玉珠两峰之间的狭荡处,在观上方约莫百丈之高,平日里日光难至,寒气侵人。此日夏至,此时正午,又临近三刻,乃是一天中阳气最盛之时,是故这冰雪逐渐消融,露出那至宝一角真容。
烈阳直射,熠熠洋洋,正投那在十尺见方的峭壁中心,雪水沿着斑驳的石壁淌下,不多时已流尽,陶士毅恍然间走近一看,竟是一块纵横交错的棋盘!
棋盘纵横一十三道,横竖不甚平直,非是精细雕琢而成,平滑方正,与峭壁其他地方的凹凸斑驳大相径庭。古意盎然,雅致非常,自有一股摄人心魄的森严法度。陶士毅心念一转,踏着临近碎石飞身而上,秉指为剑,凝气成元,重击那墨色玉璧。道喻在旁阻止不及,暗道糟糕。再一看却未见玉璧有损,反倒是陶士毅倒飞而出,石台积雪未化,难以止步,不远处即是断崖,陶士毅只得聚力下盘,双脚在地上划出两道深痕,这才堪堪停住。
道喻虽知这石壁必是陨铁寒冰一类的至宝,非等闲之物难受重创,但之前见陶士毅那一击迅若惊雷,真元沛绝,误会其失约想要毁去玉璧。陶士毅知其所想,双手结印运功调息,说道:“莫要担心,我只是试击此璧探究其为何物,果然如我所想。”道喻愕然,他早年上山,直至成为开明宫守宫四天师之一方才得见此璧,普天之下也只有开明宫并四派掌教才有资格来到此处,但却从未知晓玉璧来历,陶士毅年岁近百,家学渊博,又曾游历寰宇,是以猜测这玉璧与他少时在海外所见极其相似。
”约莫五十年前,我游历至大秦西南,彼处暑气极盛,人肤皆为墨色,便如现金长安官宦家中的昆仑奴一般。“陶士毅说道,”我当时路遇盗匪,拼杀而逃,慌不择路进了一山中,那山中炎热更甚,我身受重伤,也只得寻一山洞安顿休憩。不想夜半之时忽逢地龙翻身,我逃出洞外,但见得约莫几里之外的山峰火雨喷薄,便如佛家所述那地狱现世一般可怖,天地间燥热郁结,山中禽兽不及逃奔者皆受蒸烤而死。“
道喻听至此处,知道那火龙喷薄便是如北魏年间的昊天寺一般,建于火谷之口,时有地火喷涌,人畜皆受其害。
陶士毅继续说道:“几日之后,我进山寻些猎物果腹,又按捺不住心下好奇,便往那尚有余烟的孤峰探去,愈接近那峰口愈是燥热难当,我只得停下,却发现大半焦黑的死木间现出一块巨石,晕人眼目,便如这自言璧一般无二。我上前查探,不知为何物,举剑力劈却剑碎柄断,那巨石当真是凿之不切,刻之不深,又嵌入山体,难以运转,本欲带些回中原寻名匠铸剑,也只得做罢。“
道喻听得啧啧称奇,对陶士毅道:“据先师所述,师祖当年率四派宗长定观址于此,但见这上方雪峰皑皑,担心风砂冰柱坠地伤人,便掠峰而上欲扫石震雪,是以发现了这自言璧,当日亦是夏至。。。“道喻话音未落,二人突然一阵目眩,但见那自言璧上纵横沟壑,时明时暗,神怪异常。
道喻惊道:“是了,陶师伯,此前自言璧已有两次示语,弟子都未曾得见,但典籍中所述情景,便如这一般无二。“陶士毅精神一震,不顾这神晕目眩之感,向那自言璧定睛瞧去。
光影幻化,明暗交替,横竖十三道深痕因日光至或未至,长短亦有所变,更有枯木残枝斜照之影,像极了字中的横竖撇捺。陶士毅深感造物神奇,那古朴至宝周围的奇绝险峰,烈日骄阳,荒榛枯草,小松巨木,造就了这一块十丈见方的棋盘上的依稀字句。二人屏气凝神,细细辨认:
“穷极御宇,凡圣归心,百教立鼎,红白黑青。”
陶士毅细细咀嚼思索,似有所得又未知其深意,见道喻亦是如此,对其说道:“未知前两次示语是何时,所载是何文字?”
道喻道:“请陶师伯随弟子回观,自有先师手谕交付。”
说话间天色稍暗,日头偏移,峡谷深陷两峰之间,已难以直射,再看那石璧,已然回复如初,想必一夜之后,便会依旧霜雪覆盖,难现真容了。
当下二人回观,道喻将陶士毅引至密室之中,取出一方木盒,纹路繁杂,机括密布,递与陶士毅道:“先师临终前嘱托,请陶师伯亲启。”当下便作别出门,只留陶士毅一人在密室之中。
陶士毅将锦盒置于手中仔细查探,只觉熟稔,似为曾见。忽然想到这锦盒正是儿时陶父在旧居所赠玩物,只是漆色见老,忙翻看盒底印记,绝非错认。
虽已鲐背之年,想起严父慈母,家训门风,更有大人突逝,未曾临面之憾,至今已甲子有余,自己亦将如冢中枯骨般逝去,心下不禁戚戚然。
感伤转瞬间,陶士毅便牵拉扭按,打开了锦盒,取出手笺,不知已保存了多久,墨色却仍沁然。
只见潘师正信中所载:
“大业十三年先师建开明宫于昆仑山中,奇石险峻,霜雪煞人,是故集重派之长涤荡险阻,震雪开山。缘险绝而攀,忽于谷中得见棋璧,午时现字:’力士饲虎,大野鲸吸,抱素怀朴,吐故纳新。‘先师并众师长称奇,师惊曰:国教之盛,盍兴乎来?至国朝立世,本教确已庞然矣。上元元年,玉璧留文:’足足震世,群鸟衔衣,周流复始,勿忧牝鸡。‘今乃知师彼时之念。武后临朝,崇佛抑道之迹初显,须渡此劫,可至康庄。先师曾言,《世本》述尧造围棋以教丹朱,丹朱顽劣,屡毁器具,是以寻此神材,名金刚墨玉,令其力毁不去,穿凿不伤,教养日久,丹朱遂善。由此观之,棋盘似为圣帝尧所铸。须勤加顾视,勿使有恙,凡留文示句,思之慎之。传谕道隐,道思,道喻。
陶士毅心下了然,未想得这一方小小玉璧竟是上古之物。又仔细斟酌起自言璧留载的谶语:
力士饲虎,大野鲸吸
抱素怀朴,吐故纳新
足足震世,群鸟衔衣
周流复始,勿忧牝鸡
穷极御宇,凡圣归心
百教立鼎,红白黑青
若说字句现世之时,这谶语还有几分玄奥,但陶士毅以后世之识观之,更兼道论极深,通晓古今,表意内里,则是一览无余了。
这力士饲虎应是指隋杨坚帝与李渊祖父李虎,杨坚本为汉人,受北魏敕封,因北魏崇佛,赐名普六茹坚,小字那罗延,梵语中即为金刚力士之意,力士受虎噬而死,即二人后代高祖李渊取隋朝而代之;大野与普六茹类似,亦是北魏所封李虎的鲜卑贵族名,隋属水德,是故为大野氏变转国祚,鲸吸而亡。抱素怀朴,吐故纳新为道教修行法门,意为返璞归真,吐吸修炼之意,于此显然是示下助唐灭隋,去芜迎新。此十六字现于大业十三年,正是杨广于江都授首之际,想必王知远顷刻间明了真意后,更坚定其助李渊定鼎之念。
而这上元元年的四句谶语则更加浅显,以后人观之,无疑是指点武后临朝之迷津。
汉《论衡》有载,凤凰神鸟,雌凤雄凰,雄鸣曰节节,雌鸣曰足足。足足震世,隐喻武后当年加号“天后”,受封“二圣”之事,是时百官震恐,附党成群,正如这群鸟衔衣之象:雌凤于神树筑巢,百鸟皆取自身彩羽,供奉雌凤。
但武则天御极之后,担心道门念李唐旧恩,有碍大统。专行崇佛抑道之举,自称弥勒转世,移驾东都,兴建龙门石窟以供奉经卷,又传禅宗北宗领袖神秀大师待诏,尊为国师。因而这周流复始,勿忧牝鸡两句则是告诫道门休养生息,蛰伏遁世,盖牝鸡司晨之事必不可久存。
陶士毅心下慨然,震恐异常,遑论那玉璧现字是他亲眼所见,绝非人为,即便是人为,行的是那“大楚兴,陈胜王”之举,却如何能料事机先?今日午时四句所示,难道亦是昭示后世之事?
“穷极御宇,凡圣归心,百教立鼎,红白黑青”若说自开元以来,国力日盛,确有治世之象,天下儒释道三门,并西域传入景教,摩尼教,祆教,大食教皆于长安,扬州等地立祠传道,那这红白黑青又意指何物呢?
陶士毅在静室中思索方久,不得其法,反复查看了锦盒,除了这封手书再无他物,潘师正既然藏书于盒内,这儿时之物必是取自陶父之手,难道这定龙经之秘还是在这锦盒之中?收起思绪,将锦盒收于袖内,当下便欲往金陵故地探查一番。陶弘景为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即为当今金陵之地,曾为六朝名都,历经隋唐战火,荒废日久。陶士毅幼年长于故居,后游历天下,故园之景早已依稀。
陶士毅出了静室,见道喻正兀自立于门外,屏气凝神,吐纳自观,对其道:“领我去见那杨溢。”
杨溢安置在侧殿闲置的弟子房间内,见老者进来,忙起身行礼。待众人退出房去,陶士毅道:“杨溢,你幼年即失怙恃,数载至今,虽无祖孙之实,亦算有份香火情,我并不讳言,对你抚恤看顾,也多出自故人所托,你身世离奇,实乃前朝之后,隋室绝祚已久,你也不必多虑了,从此在这开明宫然糠照薪,安心修道罢。”
杨溢天资聪颖,极是伶俐,听闻陶士毅有弃他于此地之念,跪地恸哭道:“求大父勿要丢下孩儿。”一时间涕泪俱下。无奈这陶氏之人偏执更似祖传一般,自陶弘景而下,从无颐享人伦之念,所求所愿,俱是那天地大道,宇宙至理。虽然杨溢以孙辈自怜,哭喊泪诉,陶士毅只是拍了拍稚童头顶,便转身出门。
陶士毅与道喻知会几句,便兀自牵了健马,往下山之路径直去了。
时近卯时,落日坠坠,低依绮霞。玉虚、玉珠二峰连绵着群山,似一抹黛翠画眉,隐约在这夕阳余晖里。
是夜,大唐长安,南诏羊苴咩城,白衣大食大马士革传出了几声婴孩清亮的哭啼,似有万般冲天伟力,撕开这亘古长空的雾霭沉沦,现出那璀璨炫目的熠熠星光,一段传奇序幕,就此开篇。
注:
①播密川: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北源
②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③玉虚峰:虚峰是玉珠峰的姊妹峰,位于青海格尔木市区160多公里的昆仑山中段,昆仑山口的西侧,海拔5980米,经93.41,纬35.45
④玉珠峰:玉珠峰,位于青海格尔木南160公里的昆仑山口以东10公里,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南缓北陡,南坡冰川末端海拔约5100米;北坡冰川延伸至4400米。山峰顶部常年被冰雪所覆盖,无岩石表露。冰雪坡较平缓。粒雪盆以下冰川,由于每年气温高,融化快,降水少,消融大于累积,属消退型大陆冰川。
⑤羊苴咩城:古城名,故址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唐代南诏国徙都于此,始建城
⑥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叙境内第二大城市,是世界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之一。大马士革在历史上曾是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的首都,号称“人间的花园”、“地上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