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崇祯十七年,九月初九,重阳日。
大殿上,龙书案后,高云端坐。
左右,孙传庭、卢象升、秦良玉、温体仁、屠正元、洪承畴六人在座。
重阳日,高云下旨,召孙传庭、卢象升和洪承畴三人回到京城过节。
喝完小酒,开始谈正事。
六人谁也不知道崇祯有什么事,温体仁都不知道。
王承恩把六份文件分发下来,六人翻开一看,立时,尽皆头皮发麻,脑袋嗡嗡直响。
六人之中,唯有屠正元特立独行,和别人不一样。
头皮发麻,脑袋嗡嗡直响,孙传庭五人是因为震惊所致,而屠正元则是因为兴奋,极致的兴奋。
屠正元的城府自然极深,但这一刻,他压抑不住,兴奋的满脸通红。
崇祯要建立内廷。
内廷早就有,但崇祯现在要建立的内廷和以前的内廷完全不一样。
以前的内廷完全是以宦官为主,但崇祯要建的新内廷,宦官的作用几可忽略不计。
崇祯成立教部,把教部归入内廷,谁都知道内廷会有变化,但他们谁都没想到变化是这么大。
这个,影响比土地皇家所有制更大,而且大得多。
新内廷有七部,为兵部、监部、警部、商部、土部、教部和杂部。
军队被完全从外庭剥离,从此以后,军队和外庭一点关系也没有,皇室把军队的生老病死全包了。
朱元璋弄的那套军制是为了防止军权旁落,但最后还是慢慢落到了士大夫手里。
如果不是崇祯突变,兵权早晚会落入士大夫手中,儒者会像宋朝一样掌握国家大权,把皇帝变成儒者的傀儡。
看着崇祯对军队的构想,孙传庭、卢象升、秦良玉和洪承畴都头皮发麻,浑身电流乱窜。
他们四个懂军事,明白崇祯关于军队的构想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兵部下辖五军都督府和五军参谋府,五军都督府负责军队的发展规划、教育训练、军官的考核提拔等行政事务,五军参谋府主管军队的编制形式、战备准备、作战调动等具体军事行动。
这是把军政和军令分开啊,三人如醍醐灌顶般大彻大悟。
这是划时代的变革!
原本,军队迅速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化,皇室只要卡住弹药,就能极大的制约军队,而今军政军令分开,从此以后,就再也不会出现文人统兵,以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了。
崇祯把军队完全归入内廷,以后就没有人能打军队的主意了。
监部以锦衣卫为主体,监察天下,屠正元升任监部部长,由崇祯的鹰犬正式成为与孙传庭等人平起平坐的国家重臣,这是屠正元如此兴奋的原因。
警部和兵部是一体两面,警部的主体是退伍官兵。
商部和警部不同,商部管理的是皇家买卖,商部的成立意味着崇祯把与民争利法制化。
土部管理的是皇家土地。
土部管理的土地本来有限,但清国答应北海之外建国,留下了关外广阔无际的土地尽归皇室。
教部,最狠,不用想,谁都明白教部的厉害之处。
杂部,除开其他六部,负责管理皇室余下的所有事情,如《皇家日报》。
《皇家日报》是邸报的扩大版,全国发行,街上贩售。
崇祯给《皇家日报》立了一条天条,真实,必须真实。
事情可以不说,也可以说一半,但必须真实,违者严惩不贷。
不到千字的东西,六人足足盯着看了一刻钟。
崇祯想干什么,他们都很清楚,孙传庭道:“陛下,您定能建立一个无与伦比的盛世,但您之后,可能会出大问题。”
七大部环环相扣,互相作用,互为促进,必定把外庭压得死死的,外庭必定是真正的官不聊生。
如此压制士大夫,士大夫对崇祯无可奈何,但反弹永远不会消失。
崇祯之后,对水准之上的皇帝,士大夫也是无可奈何,但皇帝若在水准之下,那就会出大问题。
孙传庭的意思是过犹不及,高云缓缓道:“治国治吏,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朕要立个标杆。”
顿了顿,高云沉声道:“皇帝、士大夫、百姓,士大夫以为皇帝是他们的代言人,他们与皇帝共治天下,而百姓希望青天大老爷,希望圣君明主。若朕也如此,大明能传承两百年、三百年,但绝传不过四百年,而朕要大明传之千载。”
“朕要大明传之千载,就必须改变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朕以为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大谬,应该是皇帝、士大夫与百姓共治天下才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让盛世长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六人不由自主,全都嘟嘟囔囔,重复这句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温体仁率先大声道,他直起身来,向高云一躬到地,感慨道:“陛下,老臣愚钝,现在才明白陛下要人人识字的真意!”
孙传庭五人也都站起身来,向高云一躬到地。
他们本已对崇祯敬佩到了极致,但没想到,今天又跨进了一大步。
――――――
我是谁?我这是在哪儿?
大殿上,王成恩抑扬顿挫宣读圣旨的声音飘荡,百官全都蒙了。
崇祯想干什么?有内廷七部,还有他们的活路吗?
兵部是定盘星,土部和商部聚人聚财,教部培养忠于皇室的人才,监部和警部互相配合,他们干点什么必然无所遁形,再辅以《皇家日报》控制舆论,他们就只有老老实实做三孙子一途。
出了什么事,如果外庭不能处理,或是处理不当,监部就会出手,而监部出手,凡涉及到的人,罪加三级。
王成恩宣旨完毕,大殿上陷入了死寂。
足有一刻钟,高云道:“朕把外庭当贼看,外庭也要把朕当贼看。外庭也要办报纸,和《皇家日报》打擂台,要狗脑袋打出猪脑袋。朕给《皇家日报》定下了天条,必须真实。可以不说,也可以说一半,但必须真实。对外庭,朕允许造谣。”
众人咧嘴。
我们造谣,你立下天条不让《皇家日报》造谣,那还有人信我们吗?
众人无奈。
崇祯的意思很清楚,他希望内廷和外庭斗,越激烈越好。
虽然清楚崇祯的用意,但他们却得配合崇祯,他们想不这么做也不行。
――――――
新盐法!
大殿里,群臣静默,没人有兴趣反对,尽管有些人痛得汗毛都疼。
现在,除了一件事,除了疾风暴雨似的推进土地皇家所有制,崇祯不敢干,其他的,崇祯都可以随意,包括彻底清丈田亩。
彻底清丈田亩,此前谁也做不到,但崇祯做就顺利之极,敢隐瞒的只是脑袋抽了的极少数人。
以前,清丈田亩,士绅都想尽一切办法瞒报,但现在,绝大多数士绅不仅不想着瞒报,反而监督负责清丈田亩的人,一定要如实上报。
负责清丈田亩的官吏也一样,他们也和士绅一样生怕出错。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旦查实瞒报,瞒报的士绅所有的土地全部没收,这条线上负责的官吏也要各负刑责。
什么开中法?崇祯把盐法砸个稀巴烂,要以全新的盐法取代旧盐法。
新盐法的核心是皇家专卖,而且此专卖非彼专卖。
皇家专卖那真的是专卖,从制盐到零售完全是一条龙,外人再也插不上手。
皇营不是官营,官营是外庭,皇营属于内廷。
对这个,百官依旧无话可说,也不敢说话。
有大利的地方,必有无数人趴着喝血,如果他们不识时务,崇祯来个彻查,那就真要了亲命,更重要的是拦阻没一点用。
崇祯不惯任何人,时不时就插手具体案件,然后大笔一挥,就杀个人头滚滚。
此前,在士大夫眼里,朱元璋是大明最大的大魔头,但现在,朱元璋和崇祯一比,那就是佛心。
扒皮填草是为了警告,是佛心,而崇祯不来这套,崇祯能设套就设套,然后杀个人头滚滚。
朱元璋割韭菜远远比不了崇祯,不是朱元璋真的佛心,而是因为朱元璋有顾虑,更是因为朱元璋的情报搜集能力比不了崇祯。
朱元璋的顾虑不能把有问题的官吏都杀了,他还需要人干活,而崇祯就没有这个问题。
有五十万童生在,更有无数的吏员,崇祯尽可以放心大胆地割韭菜。
至于搜集这种事的证据,崇祯更是甩朱元璋八条街。
负责治安的人都是锦衣卫的线人,甚至就是锦衣卫,崇祯还有什么事不知道?
为了不给崇祯插手的机会,大理寺审案都是快审快判,而且按大明律,都是尽可能公正。
这么干是犯人以及沾边挂拐的人一力要求。
此前,犯人花钱托门子都想脱罪,而现在,他们想的是公正地快审快判。
监部接入,一个加三级再加上顶格处罚,人犯能保住脑袋的就不多了。
靴子终于落下,群臣最后一点侥幸之心也告消失。
崇祯要在与民争利,不,做生意的道路上一条道跑到黑,而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作为三孙子的命运无可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