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奉旨填词柳三变 / 第五章 婚姻中的柳三变

第五章 婚姻中的柳三变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柳三变是在1001年结婚,他丈人是父亲在汴州的故交,那时他还只有17岁,未经世事,娘子美艳且贤惠,。柳娘子很美艳,身材很好:宫腰纤细,如描似削身材很妩媚,举措多娇媚,占得人间,千娇百媚;冰雪聪明,兰心蕙性;很体贴他人:新婚之夜,怕夫君应酬太累,不图自己快活,让柳三变先休息,与解罗裳……却道你但先睡。
  柳家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父亲又官制御史大夫,也担任过地方官,财富还是有点,南唐官员大多奢靡,在任搜刮民财,是常事。百姓生活虽未到名不聊生的地步,也说不上富裕。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对后世宋朝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长编累牍说下南唐事,主要是柳三变在这个环境长大,他早期接受的教育来自南唐,只是后来北宋吞并南唐疆域,原南唐子民才全部成为了大宋百姓。柳三变身上,留有太多南唐文化的影子,这些,后来影响了他的一生。
  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五百多万,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唐立国后,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甚至于当吴越国发生大火,宫室铠甲几乎烧尽,将领们纷纷建议乘机攻取,扫除后患之时,他仍然坚定地不施侵略,还让使者送金币前去慰问。同时结好契丹以牵制中原政权。江南地区于是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社会生产逐渐复苏并迅速发展。同时,政府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鼓励商业。商人以茶、丝与中原交换羊、马,又经海上与契丹贸易。在手工业方面,南唐的纺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茶、造纸、晒盐、造船、金银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仅产量高,而且工艺精细,涌现出许多名产上品。。
  烈祖的“息兵安民”国策,造就了江淮地区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南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南唐也是一个艺术的王朝,它在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卓绝的成就。李昪设太学,兴科举,广建书院、画院。安定、富强的南唐,成为饱经战乱沧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书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风”。“北土士人闻风至者无虚日”。南唐的社会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国甚至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割据政权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军事方面,李昪坚持自守,为时机成熟攻时中原不受邻国牵制,因而不轻易与邻为衅。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驾崩,因其长子李弘冀已亡,其六子李煜(初名从嘉,937-978)继位,复都金陵。此时的南唐国内政治、社会矛盾积重难返。经济上,自淮南战败后,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缴纳高额贡奉。
  南唐原先地跨长江南北,江南北之间的经济有互补性,如江南乏盐,而江北产盐。而失去淮南后,南唐失去了重要的盐产地,自此要花巨资向中原政权买盐。财政因之日益窘迫,使南唐政权不得不加重赋税,以至怨声载道。南唐辖境之的人民对李后主时期繁重的赋税记忆深刻,直到北宋统一之后许多年,还在提起当年的南唐连鹅生双子、柳树结絮都要课税。南唐后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乱。
  随着新主登基,朝廷内部新一轮的党争开始了。当宋军从周围步步紧逼时,南唐仍陷于周而复始的内争中,人心涣散。李煜善文词,工书画,知音律,但不通晓政治。
  唐末兵燹使淮南成为重灾区,扬州被坏尤为惨烈。昔日繁华都市,“城中仓廪空虚,饥民相杀而食,其夫妇,父子相牵,就屠卖之,屠者刲剔如羊豕”。不仅城中,“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辐数百里,人烟断绝”。在南唐经济发展中,随着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以水稻种植为主,麦、桑、茶、麻和水果等多种经营为辅的新格局在江苏地区逐渐形成。南方优良作物品种北上,蔚成大势。江南地区是稻米之乡,光州、扬州、泰州、楚州和泗州等地,南唐时已广种稻米,不仅产量提高,品种也得到改良,泰州的香粳就很有声名。北方传统优良品种南渐势头也有增无减。在江南地区,北方的小麦已普遍种植,出现了“极目青青垄麦齐”的景象。桑树栽培遍及江淮,故有“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之谓。
  茶叶的生产以光州、扬州、常州和润州的茶园闻名于当时。宜兴产茶历史久远,“阳羡茶”向为江淮名品,早在三国孙吴时代就驰名江南,当时称为“国山茶”,后来又有“阳羡贡茶”,“毗陵茶”,“阳羡紫笋”和“晋陵紫笋”等称谓。唐肃宗年间,列“阳羡紫笋”(阳羡紫笋因鲜芽色紫形似笋而得名)为进贡珍品,茶圣陆羽认为“淮南茶,光州上”,阳羡茶“芳香冠世产”,可为贡品。常州刺史李栖筠采纳了他的建议,即在鼋画溪旁造起茶舍,每年采制茶叶万两进贡,品饮阳羡茶成为风行的时尚。南唐时“阳羡茶”依旧为名茶,后随着产茶区域的南移,产于建州的京铤茶渐渐取而代之,成为贡品,朝廷方罢“阳羡茶”。在南方国家中,南唐对于农业的开发最具力度。其时,皇家府库充盈,“凡积兵器,缗帛七百余万”。国家农桑之盛,前所未有,农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南北无出其右者。在正确的政策之后,兴修水利对于地处江淮流域的南唐政权,是开发南方,改善生存环境和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第一要项。以水稻种植为主,麦,桑,茶,麻和水果等多种经营为辅模式的渐渐成型,标志农业经济重心南移新格局在江苏区域形成,以此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渐渐这才显示出新鲜的活力。江南农业在商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种植经济作物,开展多种经营,使南方较早地出现了农业商品化似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商品化的植入,才使南方农业的发展有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较高的平台。
  杨吴时以纺织品输税,极大地刺激了纺织品生产,及至南唐,盛况空前。润州的方纹绫,水波绫,技术高超。民间机杼普及,织工无数。不少人技术过人,不仅在南唐境内做工,而且在邻国也有分布。润州的锦工享有盛名,润州人徐绾在杭州发动叛乱,城中有三百余锦工,全是润州人,钱鏐长子元瑛恐怕他们参与徐绾叛乱,宣布“王令百工悉免工作”。南唐官府里设有作坊,品种众多,数量也很大。
  升元初,许文武百僚观内藏,随意取金帛,尽重载而去。可见国库藏量之巨。对封官的奖赏,也多奖励帛品。监察御史张宪上书,李煜“赐帛三十段,以旌敢言”。纺织业不仅是一种手工业品种,而且是国家管理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南唐升元三年(939年)诏书规定,“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者,赐帛五十匹”。李煜崇佛,施事寺院亦多丝帛,可见南唐丝织品的富余存量。
  淮南扬州和楚州是古代主要的盐业产地。扬州以江都、海陵著名,楚州以盐城、涟水产量最大。尤其是扬州,地处南北通衢,自古盐商巨富云集,为全国盐业集散中心,唐代已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南唐立国后,以盐业为重要资本,制盐业成为江淮社会经济的大宗。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南唐改置泰州,置海陵监,加强了对盐业的管理。又在楚州设置盐城监,“管盐亭百二十三”。至北宋统一,盐城“岁鬻四十一万七千余石,泰州海陵盐如皋仓,小海场六十五万六千余石。”淮南盐利在南唐统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致后周南征取得南唐数州后,南唐盐场尽失,经济遭到沉重阻遏。李璟上表称愿意“尽献江北郡县之未陷者,……岁输土贡数十万,而乞海陵盐南属”,周世宗“不许”,但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南唐,同意“岁给赡军盐三十万石”。从此,盐业成为后周政权牢牢节制南唐的一个经济筹码。
  南唐地处江淮水乡,湖泊纵横,造船业十分发达。唐朝后期,官府的造船业由于管理不力渐渐萎缩。杨吴与南唐时期,扬州、金陵等地是重要的造船中心,官府设置造船工场,建造各类船只。濒江临淮的地理环境,使生活视野渐渐开阔的人们扩大了生活范围,商品经济萌芽后,日常商旅贸易,生产生活需要船只开辟水路交通。比如南唐与契丹进行海上贸易。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契丹“持羊三万口,马二百匹来”,交易规模如此之大,若在陆路阻断的情况下,需要怎样的船只运输可以推知;二是随着漕运特别是盐业的发展,造船业重新出现兴盛的局面,沿海盐场的成品盐,都要输送到集散地,船只是首选的运输器具;三是出于战事的需要,直接促使南唐造船业兴旺起来。后周在大梁设立造船基地,南唐面临战争威胁,加紧了造船竞赛,既能建造硕大无比的战船巨舰,又能建造短小灵敏的侦察轻舟。从周显德三年(956年)到显德五年(958年),双方水师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较量,从文献里屡见不鲜的“皮船”,“橐船”等名称里,可以想见当时双方造船业的发达程度;四是出于外交航海的需要。由于南北交通的阻断,南唐不得不寻求向外发展。譬如南唐与契丹交好,就是为了对付中原政权开辟了海上航路。又如出于军事考虑从占城进口“猛火油”,再将此油运送到契丹,没有巨大的运输船只是不可想象的。另外,南唐还与新罗、高丽、大食等国家保持联系,如此航程也需要高超的造船技术做保证。
  澄心堂纸是五代时期的名纸之一。南唐后主擅写诗词,喜欢收藏书籍和纸张,为此将金陵官府的一幢房子命名为澄心堂,作为作诗藏书之地。南唐后主还特地令四川造纸工匠来到澄心堂,仿照蜀纸制成一种质地优良的新纸,并命名为“澄心堂纸”。因为澄心堂纸的质量非常好,以至一纸值百金,是纸品中的佼佼者。此后宋朝、清朝也都学习南唐的技术,生产并使用了这种纸。
  江苏地区濒江临海的优势,使南唐统治时期的手工业既有十分浓重的区域色彩。宜兴归迳一带发现的晚唐五代青瓷窑址,反映江南一带的制瓷业,无论胎质,釉色,造型还是文饰,都别具一格。南唐扬州蜀岗茶,常州紫笋茶闻名于世,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制茶业在南唐兴盛起来,南唐仅官府就有茶叶坊38处之多,专门生产高级茶品,供皇家和贵族使用。民间制茶作坊更多,境内私茶作坊有1000多处。南唐的造纸业中心在皖南,但据《江南通志》记载,当时六合县曾设立“纸务”,今六合浮桥南一带尚呼为“纸房”。由于李煜钟好宣纸,在池,歙二郡和金陵都有专门机构造澄心堂纸亦是可能的。有人从民间传说考证,宣纸中的“白鹿”品种,就是在南京制造的,这种纸即是为了纪念一位从宣城到金陵造纸名叫白鹿的青年而命名。另外,扬州、润州的金银器和铜器制造堪称典范,据传李煜特命工匠打造高达六尺金莲,令宫女窅娘立于莲上,缠足翩翩而舞。
  在相对分割狭小的空间里,各国特别是南方各国国用严重不足,因此普遍重视招徕商贾、经营商利,征收商税,以充军国用度,商品交换空前活跃。在江南农业和各种经济行为商品化过程中,城市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政治功能逐渐淡化,经济功能渐渐增强。
  南唐自然条件的多样化,带来了物产的丰富性,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使南唐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成为各国商茂的中心。南唐与中原划淮水为界,双方贸易活动多通过寿州进行,贸易的主要商品是茶和帛,主要换取羊和马匹。海外贸易是南唐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是重要的港口,从这里出口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占城、新罗、高丽,远至大食等地。各地的消费品也从海外输入南唐。在太常博士陈致雍的《奏番国使朝见仪状》中,提到了“占城国献驯象”;“元宗时,海国进象数头,皆能拜舞山呼”。商业活动给南唐带来了充足的社会财富,直接拉动了经济发展,《钓矶立谈》说“于时,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丰采”,并非溢美之辞。反映在政治上,南唐成为在十国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南方大国。
  南唐的商业活动带来了城市近代化的最初信息。金陵、扬州、润州等成为中国古代较早感受近代氛围的区域城市先驱。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产物,金陵、扬州等江淮城市的兴起虽历史久远,但在长期发展中由于缺少突变的基因,发展速度相当缓慢。究其原因,是城市商品化的程度远远不足以推进城市的脱胎换骨。不能说南唐完成了这个使命。
  新型的经商场所不断出现,商品交易多方位化的趋势,延展了商业时空。唐代大城市实行坊市制,到了南唐,金陵、扬州、润州等大城市都有专门的商业市场。金陵城内的坊市多集中在城南地区,郑文宝在《南唐近事》中曾经提及的“鸡行”,是南唐的闹市区,宋《庆元建康续志》说此地“自昔为繁富之地,南唐放进士榜于此”。又云,“戚氏《续志》云银行,今金陵坊银行街,物货所集。花行,今层楼街,又呼花行街,有造花者,诸市但名存,不市其物”。这些坊均为手工业作坊集中地,所谓银行,就是金银器加工场,花行是专门制作装饰用花的地方。随着交换量的增加,一些自发的新的经营场所开始形成。润州紧临长江,南唐有诗赞金山江面:“淮船分蚁点,江市聚蝇声”。江边有市,显而易见是为了适应江上往来船只增加的需要而形成的,已经不受到固定地点交易的限制。徐知谔在润州任团练使时,曾经“作列肆于牙城西,躬自贸易”。也显然不在城中规定的贸易之地,这种近乎“偷偷摸摸”的交易受到了徐温的批评。这同时说明,由于利润丰厚,象周宗这样的开国显贵经商,象徐家这样的重臣,都卷入了商品交易的潮流之中,应是大势所趋。不但城市里商业繁荣,农村里也商机多多。草市,圩场很是兴旺,不少圩市升为县或者置为镇,如新置海陵东洲镇,清江,海陵,如皋等升为县,泰州则升为州,成为江北重镇。说明商品经济的萌芽已经向沿江乡间集镇转移,具有了一定的广度,成为城市商品经济的扩展与补充。
  南唐重商及商业的活跃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富商阶层,他们甚至与士大夫共同执掌国运,开历代风气之先。南唐开国元老周宗,“既阜于家财而贩易,每自淮上通商,以市中国羊马”,成为政客与富商双料货。其交易规模巨大,闻于中原,以至周世宗兵谋渡淮时,竟想出了将士兵蒙上羊皮,伪为商旅的计谋。大商人的囤积居奇,一度使南唐财富集中到了商贾手中,李煜即位之初,国库储备不足以向宋进贡,不得不从金陵富商那里购得绢品以充贡物。宋灭南唐前的金陵之役,到瓦棺阁避难的尽为“士大夫暨豪民富商之家”。商人与士大夫比肩于南唐的社会生活中,并对国家施加影响,南唐以往见载不多。著名的李平改制,正是因为受到了豪民富商的抵制才以失败而告终。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富商地位的上升本质上是商品经济萌芽的积极表现,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出现的新气象。虽记载无多,但我们还是能从有限的文字里捕捉到了这一讯息。
  城市特殊消费群体的出现,增强了城市的消费能力,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对庞大的阶级基础。江淮古代城市的居民主要是官员及其家属,军队,部分商贾,城市手工业者等,随着南唐在金陵建都,随着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南渐,一大批皇家政要及其家属,经营盐,茶暴发的富豪,北方南下的士大夫,文人墨客以及歌女等成为金陵及其周边中心城市新的消费阶层,他们人数众多,经济能力雄厚,其生活状态影响着城市的消费习惯,对江淮区域的城市经济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宋人董逌《广川书跋》云:“江南当五代时后,中原衣冠趣之,以故文物典礼有尚于时,故能持国完聚一方。”宋初王禹偁也说,“于时宦游之士,率以东南为善地,每刺一郡,殿一邦,必留其宗属子孙,占籍于治所,盖以江山泉石之秀异也”。南唐正是这样,象韩熙载,卢文进,江文蔚,高越等,尽为北人,家眷人等动辄以百计。吴越兵临润州城下时,守将刘澄与驰援的卢绛有隙,卢绛对一裨将杀之未决,刘澄意在投降,乘机要裨将先出,裨将曰:“奈家口在都城何?”刘澄曰:“事急,当为身谋,我家百口,亦不暇顾矣。”主帅与裨将的家眷都在金陵,且人数众多,推而论之,整个金陵应在一个不小的数字。南唐重科举,境内举子集中到金陵,有的长期滞留,成为又一个消费群体。卢江人伍乔,来金陵参加春试,“是岁同试数百人”;宣州人舒雅,“保大时随计金陵”,得到韩熙载的赏识;泉州人康仁杰,也“易儒服,至金陵”;潘贲“五举犹为白丁”;而邱旭“凡九举而曳白者六七”。南唐重视书画艺术,我国最早的画院就出现在南唐,顾闳中,周文矩,徐熙,卫贤,王齐翰等一大批画家,活跃在画坛,他们与冯延巳等文豪才子组成了庞大的文人群体,这些人与官僚,贵族,富商聚居一处,使金陵平添了别样的脂粉繁华之气。一部分需要纵情声色犬马的消费者,则使唐代就已时兴的艺伎队伍不断壮大,她们既是一种行业,更是一个消费阶层。《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王屋山就是当时著名的舞妓。延英殿使魏进忠“造宅于皇城之东,广致妓乐”。
  各类城市服务性行业的兴起,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外延,商品萌芽基础的系统化,从较高的经济平台上为唐宋之交的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南唐讲究美食,仅李昪“其食味有鹭鸶饼,天喜饼,驼蹄餤,云雾饼”等。由于士大夫蜂拥南下,面点食品推陈出新,花样繁多,南唐的“建康七妙”,饼可以映字作劝盏,面能穿结带,就连混沌汤也能注入砚中,堪称神奇。服务行业进一步细化,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了城市的功能与活力,有叫周则的,年轻时以制伞为生,李煜尝问及此事,答曰:“臣急于米盐,日造二伞货之,惟淫雨连月则道大亨”。
  杨吴时期的社会风气就由尚武向文治转变。南唐建立之后,延续了杨吴尚文的社会风气。南唐三代国主本身都喜好文艺,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而且礼遇文士,倡导文治,推行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事业的政策。在文教方面兴建学校,鼓励私学,倡导学风和推行儒学教育;倡导文学和艺术;搜集、整理文献图籍和编撰典籍;实行科举取士,大力招揽人才,重用文士。
  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西蜀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西蜀有韦庄、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由赵崇祚等收入《花间集》;南唐有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后人集刻为《南唐二主词》。李煜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词人。晚唐五代的词大都是描写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花间派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国亡被俘以后写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很深挚,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