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不到半年,起义军就被迅速镇压,翻不起一点水花,人人都对那场有表演、示威性质的行刑讳莫如深,不敢轻易提起。
如此灭绝人性的事情,由秦国的一国之君做起来,让几大学派中的秦国人都脸上无光,整个秦国境内都犹如监牢地狱一般,阴森,寂静,人们表情麻木、疯狂、压抑。
倘若赵以有足够的实力扳倒赵寻,无疑会得到众多人物的支持,赵寻不怕得罪人,所以他无所顾忌地得罪了天下人,彻底地践踏了作为人基本的道德底线,就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婆子,没有受过任何教育,都明白赵寻做的事有多么不人道。
赵寻终究是会被人厌弃的,即使伍鱼失败了,还有别人。
如果那个“别人”是赵以的话,就更加名正言顺,来自大臣和贵族的阻力会比一个民夫当上君主小上一些。
阴差阳错下,赵寻对血亲的谋杀给赵以将来登顶行了方便之门。
但赵寻本人就是最大的阻碍。
在秦国处处能感受到人们对现任统治者的不满,同时还有深深的恐惧,伍鱼的人头还被吊在城门示众,刑场上的还没死透的犯人还在忍受漫长的折磨,地上的血迹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上面是人的各种被截下来的肢体、肉块,被敲打、慢慢挖下来的碎骨、牙齿,带着血肉的指甲,滚动的眼球……
即使赵以鼓起勇气振臂高呼,也不能让见证过起义失败的人们站在他这边,而且他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伍鱼一开始还有鼓动起来的两百多号人做底气,他赵以啥都没有,还有一身怪病。
几个有些能力的伙伴,还是太子赏的。
一旦他跳出来,纷纷钟被举报通缉,赵寻不知道有多少像万元一样的手下,到时候怎么死都不知道。
嗯……赵寻那么变态,现在又做了秦王,也许不觉得他是威胁了,所以应该不会马上让他死掉,以他一贯的风格,不在赵以这个仅剩的兄弟身上好好来上一场“畅快淋漓”“花样百出”的酷刑,是不可能的。
该死!
本来还想让伍鱼与赵寻斗个两败俱伤,他不说渔翁得利吧,至少能捡些便宜,而起义军不但没有壮大起来,反而先内部腐败,被镇压时简直不堪一击,逃跑的、自杀的、投降的多的是,一点像样的反抗都组织不起来,赵寻只派出了奴隶就捣毁了,别说挫败军队,一根汗毛都没伤到。
后来赵以也偷偷摸摸去刑场看了。
感觉……毛骨悚然!
草!什么千奇百怪的刑罚!
这还是人干的事吗?!
十八层地狱不过如此吧!
人的内心实在是邪恶啊,勿怪孔子老是要“克己复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虽说周朝也有酷刑,可以说秦国是在周朝的酷刑基础上继续“创新”出来的,但是酷刑不是为了满足施刑者变态的虐待欲望而产生的,不该是。
赵寻把它由“法”的工具变为一种兴趣,宣泄邪恶的渠道。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荀子则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人之生也固小人”。
两人同是儒家学派,一者认为人是先天向善的,比如会因为帮助到别人而心生喜悦;一者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所以需要后天好好教导,以免行差踏错。
赵寻究竟是先天的大变态、虐待狂还是后天被虐耐所以长歪了,赵以没法知道,知道了也没用。
感化他?
别天真了……
据说赵寻看到犯人痛苦的场景还会“起兴致”,这说明了他绝不可能有孟子口中的“不忍人之心”。
其实赵以赞成荀子的说法。
人是有阴暗面的。
是释放出来还是被控制在心中的一个角落,全在于一个人的思想是否端正、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