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海的那边是大宋 / 第十一章 不见当年大公楼

第十一章 不见当年大公楼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二天一早,明轲和家里人打过招呼,便坐上了通往郡城的马车。
  西关镇既是鹿鸣州最西的镇,也是凤栖郡最大的镇子,距郡城有两百多里。去时一路下坡,马车跑得很快,眼前的景象也终于开阔了许多。
  风景也很妙,左右有清涧小瀑,头顶有群鸟争鸣,不时会经过一片小林,树在萌芽、花欲吐芬,一切都朝着欣欣向荣。
  鹿鸣州越往东越富有,出了西关镇就能看到显著的变化,人们的佩饰更多了,胭脂气也更浓了,仿佛只有西关镇才总把生计挂在嘴边。
  明轲十岁离开郡城,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踏足过这片土地,那些年解不开的结,很大的一个就与步南风有关,他从心里是抗拒这里的。
  十五年光阴,城市变迁,连城门都重新修葺过,涂上了大红的颜色。明轲来到这里正值晌午,走入城中,大街小巷很是热闹,小摊摆成长龙,粘糖瓜的、炸油饼的、卖风车的、卖香包的,应有尽有。
  循着那时的记忆,明轲向大公楼走去。
  可是到了之后他才发现,此地早已没什么大公楼了,明轲确认了几次,无疑就是这片地方。从前的大公楼高四层,后面有一个巨大的院子,左右单是厢房就有二十多间。
  那时候前面四层是戏社,每一层的戏种都不同,有人来看皮影,有人来听百口戏,还有云曲、武班子。楼后面的院子就很杂了,武班子在这里练,纯曲艺的也于此安生,当年这里有四个掌柜各管一块。不同的戏种不同的练法,其中尤以云曲最为残酷。
  大公楼所在的这块地方,酒肆茶楼遍布,不远处还有一块一亩多的广场,茶余饭后人们都喜欢来这里溜达,逐渐成了郡城一处有名的消遣之地,得此地利,大公楼的生意自然很好。
  可此时出现在明轲面前的是一个只有两层的楼,不过它的占地远非当年可比,明轲估么着东西至少拉长了有百余丈,从气势上看远不是当年可比了。
  明轲向一位路过的老人询问,老者一脸惊怪看着他,原来早在十年前大公楼便不复存在了,现在这里叫“九鹿园”,地方还是那块地方,营生还是那类营生,可一切都与大公楼无关了。
  明轲有些寥落,坐在不远处的一个石凳上怔怔望着,与此同时,从前的记忆奔腾似的涌上心头。
  十七年前,步南风是大公楼三层的掌柜,后院的人都称他“叔主”。那时候百口戏是学徒们最羡慕的地方,步南风这个人十分温和,教人的理念也与其他师父不同,比如他倡言“三年不艺莫莽行”“修身求艺两相平”。学子习艺不要钻牛角尖,天赋这东西玄之又玄,非棍棒所能达练,另外就是再有天赋的人也要修身等智,否则他宁愿不培养这样的人。
  所以在大公楼求艺的日子,对明轲来说满是美好,步南风对明轲的指点很少落到发声、抑扬这些艺技。相反他总是带明轲读故事、编故事,闲下来的时候他还会带明轲去郊游,鸟儿尖叫、流水叮咚,他也从来不让明轲照着学,而只是让他静下心来去听。
  明轲起初迷迷糊糊,百口戏不练嗓那还学个什么劲,但在他步入东檀艺学之后,方才发觉步南风早已给明轲灌输了更高一层的境界,因为他在艺学学得很多东西,早就被步南风灌输了,甚至可以说,那是他最终走上大考的根本所在。
  明轲的第一次登台也是步南风所安排,记得那时得了个满堂彩,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步南风再也不让明轲登台了。
  思绪翩翩,动人心怀,就这么渺想的时候,周边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明轲一抬头发现已到黄昏了。
  这九鹿园有九个入口,每个入口有位侍从,人们从他这里买下一张小票便可以听曲,一直可以听到午夜。
  明轲也买了一张票,走进之后一看这里已无丝毫当年的样子,地方变得更大了,戏种也变得更多了。从前台下都是布满座位,而今都变成了一张张桌子,桌上摆着茶水、各类饮品以及精致的小盘干果。戏种也不再分层,走马观花一样看上哪朵便驻足下来,再无当年的界限了。
  明轲走了许久,最终在二楼靠中间的地方坐了下来,台上演的正是百口戏。百口戏以青帘围遮,内置一盏微灯,过程之中只能看到表演者的漆黑身影。
  此时的这一段是百口戏的一种,叫做“拼舌戏”,具体的曲目叫《元月诉乡》,大意便是年节刚过一家人因为返乡的祖礼争执不休,这一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要献厚礼得对得起祖上之恩,二儿媳妇却连薄礼都不肯出,口口声声偏疼的随便你出礼,被弃的别想捞一个子儿,三儿子是个傻子,从中乱搅和,引来一阵阵笑声。
  这一台戏就是演一场家事,这位艺人同饰八角,一会儿是老太公的斥责,一会儿是儿媳的大肆叫嚣,一会是傻子老三的咕咕哈哈,其间还夹杂着孩子们的哭闹声。配合着各自的神情,这一通演绎下来当真异常传神,尖钻的时候没余地、发泄的时候不留情,一曲是人生、一幕演百态。
  醒木一落、青帘拉开,立时满堂鼓掌捧彩,但见那人反手摸出一枚圆孔小哨向台下抛去,引来人们一阵争抢。
  别看着区区一枚小哨,得是名角儿才有这样一个“谢幕礼”,早些时候得小哨者不甘只是得这么一个物件,想方设法与名角儿搭点关系,最后这东西就叫“名口遗音”了。
  明轲仔细望着这个人,忽然内心一动,他竟然是当年与自己一同学戏的弟子,此人名叫王平远,大明轲两岁。
  如今的王平远已是九鹿园的大名人,下场之后身后簇拥了一片人,身边几个好像保镖一样的人奋力拦着众人,王平远才顺利出了九鹿园。
  学戏的人一旦出名,便是“场子密集曲目稀”,很少有名人一唱个把时辰,今夜有这道曲撑场子便足够了。很多时候这场之后还要赶赴其他的地方,比如为一些大财主宴席助兴,贵公子哥小园独听曲等等,行程可谓密集。
  明轲随着王平远一行人往外走,见他刚上马车,立时凑近几分唤出声来。
  “王师兄,多年不见了。”
  ……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