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再起隋唐 / 第二章 终成太子

第二章 终成太子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宇文述笑了一下道:“大王,这第一件事情是先落在皇后身上,皇后现在虽然不是很喜欢东宫,可是也没有明确反对东宫的位置,大王现在必须做个苦肉计,激起皇后的怒气,坚定她废东宫太子的心。第二件事情是大王要派一位亲信大臣,言语必须在朝堂中有些分量,平日间朝陛下进些谗言,到了大王正式发力的时候加大撺掇的力度。这样便可以内外夹攻,确保万无一失。第三件是最为重要,要知道废斥东宫,绝对是一件大事,若没有大的罪恶,怎么好去废斥他?所以要收买他一个亲信,要他去陛下面前揭发东宫。无事也要认有事,小事最好变成大事,有了人证,东宫他想自辩都找不到门路。大王只要准备好这三件事,就不怕他不被废。”
  晋王思考了一下,点头道:”这些我自然会去准备,只要你之后的日子里也肯为我出谋划策,等到我坐上皇位后,荣华富贵和你一共享用。”
  从那天起晋王不惜耗费大量的钱财,从朝中的宰相起,下到一些地方官员,都收到杨广丰厚的赏赐,宫中的宦官和侍卫,也会在碰到杨广的时候,获得重赐,不过唐公看出了杨广的狼子野心说:“作为你父亲的臣子,不敢私交大王。”拒绝了晋王的礼物。
  当时的大理寺卿杨约,是越公杨素的弟弟,与宇文述是至交好友。一日,宇文述来到杨约的家中,将奇珍异宝摆到杨约的面前。
  杨约看的眼花缭乱,心里已约有了猜测,但还是问道:“仁兄,你这礼物是从哪里找来的?小弟从小到大也没有见过这么多奇珍异宝。”
  宇文述微微一笑道:“弟弟只是一介武夫,能从哪里给你弄来这些宝贝?这些都是晋王有求于兄,才托弟弟送来的。”
  杨约虽然很想得到这些宝贝,可对这夺嫡一事,还是有些忌惮道:“晋王的宝物,弟弟哪里的勇气敢收下?”
  宇文述对杨约很是了解,知道他是觉得价码太少,又道:“仁兄还是先收入为好,之后还有一场大富贵送给你和令兄,就看杨兄敢不敢听一听?”
  杨约也很好奇晋王的价码,就道:“还请不要吊我胃口了,直言就好。”
  宇文述正色道:“仁兄应该知道东宫现在的位置已经被晋王看上了吧,我夜观天象,他日登基的也只有晋王。如果太子获得王位,自然不会再用现在朝廷上的大批官员,令兄能不能保住现在的位置还是个未知数,而且令兄现在的权利如此巨大,相信功高盖主,还是知道的吧,如今东宫德行有失,陛下也有废除太子的心思,不如让令兄进言,废除太子改立晋王,晋王绝对会感激令兄的大德,这样你和令兄都会在现在的位置坐下去,将来甚至到了更高的位置。”
  杨约脸色忽晴忽暗,心中盘算了许久才道:“宇文兄说的是有几分道理,不过这种大事还请让弟弟回去和家兄商量一下再说。”
  杨约的话都到这个地步了,宇文述自然听出杨约话中的犹豫,可是他深知过犹不及的道理,也没有趁热打铁就请辞离开了。
  第二天,天刚刚朦朦胧胧的亮起了,杨就来见杨素了,他假作愁容,杨素一看心里有些担心忙问这是出了什么事情,杨约悄悄道:“前日东宫的护卫苏孝慈和太子闲谈道:兄长你做过太子,太子面色狰狞道“必杀老贼。”我实在是害怕道兄长先我一步而去。”
  杨素作为越国公,深受陛下喜爱,怎么会害怕太子道:“他怎么可能奈何的了我?”
  杨约再次悄悄道:“太子可是将来的人主,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兄长若是有什么不测,我们可要如何是好,兄长现在必须早作安排。”
  杨素这才想到陛下身后的事情,忙道:”依据你的意思,我是应该提前告老还乡,避开太子他的弯刀?或者是现在去投靠他?”
  杨约可是趁热打铁道:“两种方法都只是下下策。唯一的办法就是废了他,重新立一人为东宫太子,不仅仅能免去灾祸,还有扶持继位的大功。”
  杨素这才明白自己弟弟是来做说客的,轻轻抚掌道:”我还真没有想到弟弟你会有这样的奇谋,还真是出乎意料。”
  杨约看见兄长的动作,也明白他看透了自己的心思,可是也只能硬着头皮道:“兄长,这件事情绝对宜早不宜迟,若是陛下一旦升天,太子继位,就是我们杨家的灾祸之日!”
  杨素点点头再没有理会杨约,只是挥挥手,表示自己乏了,让他退了下去。
  就在杨约心里忐忑的第二天,杨素在朝堂上向隋主进言,对太子立出三十二项罪状,每一条都是诛心之言,一齐搬出后。
  隋主的脸色都变得发白,皇后也已经被晋王迷惑,她认为晋王为人孝顺,身边的太监也时时给隋主和皇后进些谗言,太子整日在东宫如坐针毡。
  宇文述也打听到东宫太子有个幸臣,唤作姬戚,与晋王的参军段达交情深厚。宇文述让晋王给了段达大量金银买通姬戚,只求的太子动静。自此积毁成山,三人成虎,太子的位置其实已经完全由晋王说了算。
  陈国这边的战役打完,再说靠山王杨林,统兵五十万,也是日夜兼程直抵冀州。那领兵前来攻打冀州的大将罗艺,字廉庵,父名允刚。北齐皇帝因为他劳苦功高,便封他的土地在燕山,世袭燕公。罗允刚刚中年就死去,罗艺年少的时候就袭了燕公之职。
  好在他为人刚强勇猛,惯使一杆一千三百斤的滚银枪。夫人秦氏,是亲军护卫秦旭的女儿,和罗艺结婚二十年,都没有生下儿子,夫妻二人日子也越来越忧闷。
  罗艺夫妇,听闻秦旭父子被杨林所困,都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秦夫人哭的死去活来,差一点就陪自己的父兄而去。
  再后来听闻杨坚篡位,灭了周主,罗艺觉得此刻是复仇的好时机,于是发兵百万,进犯河北冀州一带。
  正当罗艺考虑下一步路线的时候,前方的探子来报,隋主让杨林统率兵卒五十万前来,罗艺正想报仇雪恨就领兵前去迎敌。
  那杨林的先锋是四太保张开,七大保纪曾,二人本来打算一路飞奔,出其不意的到了罗艺军中,杀他一个措手不及。可是谁想到罗艺的兵马早已经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张开飞马向前,见罗艺阵前是一员大将,张着秀美的髯须。
  张开知这人是罗艺,罗艺却把他当成杨林,不管怎么说,二人都是仇敌,也没有多说什么,就厮杀到一起。
  张开使得是一杆蛇矛,绝学是分心刺骨,讲究的是虚张声势,罗艺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挺枪就和张开扭打在一起,战不数合,罗艺逼开虚张声势的蛇矛,扯起自己的银花锏一击打在张开的后心,张开口吐鲜血。
  等到被战马拖回阵中时,肝脏都已经被吐了个干净,纪曾看见自己的兄弟惨状心中大怒,举起自己的斧子,骑马冲向了罗艺,罗艺回马便走,纪曾在后急追,罗艺虽然是在逃窜,可是心里看得透彻,等到纪曾快到自己跟前的时候,罗艺将自己的坐骑一磕,马的前蹄一弯,纪曾虽然舞斧砍下,可是却是砍了个空。
  罗艺趁机回头举枪一晃,向纪曾咽喉就是一枪,虽然纪曾自幼就练就了一身的横肉,可是罗艺这一枪快准狠,一下就把他挑于马下。
  这就是罗家的绝学“回马夺命破星枪”,隋军先锋将都被罗艺所杀,一时间群龙无首,都开始鼠窜逃生。
  罗艺指挥军队杀来,一连追了数里。杨林大军也已经得到败军的消息,知道罗艺锏打张开,枪挑纪曾,作为主将的杨林大怒。
  连夜催兵前进,一直到了九龙山,才扎下营寨。就等第二天摆开队伍,亲出营前会一会这罗艺小儿。
  第二日,罗艺在阵前见杨林白面黄眉,才知道自己昨日杀错了人,于是勒停马横着枪,立在自己的旗门下,对着杨林叫道:“杨林,你这是贪心不足蛇吞象,既然灭了北齐,还反噬周主,今天要不要陪我一起灭了隋主,到时候,我说不定会原谅你杀我妻子娘家一事。”
  杨林对罗艺也有爱才之心,劝道:“罗将军,我听你的言论,就知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古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今天的天命在隋,所以才能一战平定北方,再战就灭了陈国,四海太平,边疆臣服。不是所有人的心愿吗?将军虽然和我有旧仇,可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我这边,将军还是放下仇怨的好,只要将军归顺我大隋,老夫自当和隋主启奏,让将军你永镇燕山,世世代代都是燕山王,就是不知道将军意下如何?“
  罗艺听了杨林的话,想了一想,就说道:“你要我归顺隋朝,也不是不可以,不过你必须答应我三件事,我就归顺;如若将军不答应,那么我就只能和将军做上一场了,到时候我们燕云十八骑都会誓死不降。”
  杨林也不傻,自然听出罗艺的威胁之意,可是隋朝初建,战争能避免,自然是最好的,想到这里杨林问道:“将军,不知道是那三件事?”
  罗艺摸了摸自己的枪道:“第一件事情是,我虽然降给了隋朝,可是我的部下兵马,依旧听我的调度,永远镇守燕山;第二件事情是,我只是名义上投降隋朝,却不会去上朝见驾,只听调不听宣;第三件事情则是,我燕山凡是有诛戮,完全能得到生杀自专的权利。”
  杨林心中盘算一番,笑道:“将军,这三件事情都是小事,全都包在老夫身上,还请将军和我都退兵十里。”
  杨林大手一挥,三军眨眼间已经退回十里外。罗艺见杨林退兵,也让自己的三军退后了十里。
  杨林见罗艺任由怀疑之色道:“将军既然还是不放心,老夫这就同将军先到燕山府,让人表奏传给圣上,等到旨意下达后,再班师回朝。”
  罗艺听到杨林的话,自然大喜,陪同杨林并辔而行,一直到了燕山府,请杨林入了城,就大排筵宴,邀来府中的官绅款待杨林。
  杨林夜里才想起还没有修表章,急忙修了表章,连夜令差官送到长安奏给隋主,隋主第二日才看到奏折,急忙派遣窦建德送诏书到了燕山府。
  罗艺本在城内休息,听到隋主的诏书到了,急忙出城迎接窦建德入城,窦建德在府衙内开读诏书:“奉天承远皇帝诏曰:今据靠山王所奏,燕公罗艺,廉明刚勇,堪为冀北屏藩。今加封为靖边侯,统本部强兵,永守冀北,听调不听宣,生杀自专,世袭所职,无负朕意。钦哉!谢恩!”
  罗艺接过圣旨,又是大排筵宴,厚待窦建德,又赠送杨林、窦建德几大箱金银彩缎,第二天更是在郊外长亭摆了酒席,与杨林饯别,亲自率军送杨林到了十里外才回来。
  杨林、窦建德二人回朝,还在路上的时候,收到了隋主的急报,原来是登州有海寇作乱,上岸抢劫居民。杨林又要奉命出征,对窦建德道:“看来我们是不能一同回朝了,等到我再次班师回朝再与窦兄一同饮酒。”
  拜别窦建德后,杨林领兵直奔登州而去。那海寇竟然提前知道杨林的军队要到,不敢和杨林交战,等到杨林到达时,早已经散去,杨林只是扑了个空。
  登州一带本就人烟稀少,现在经过海寇,城池内都是一片衰败的景象,杨林十分叹息。上表奏闻,自愿镇守登州,想等登州恢复元气,再班师回朝。
  等到隋主的旨意下达的时候,杨林已经叫军士招集民工,整治完府库,开始修筑城垣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杨林把登州修得十分齐整,深受百姓爱戴,也因为如此杨林勘破天人境界。
  再说李渊当日没有接受晋王礼物,晋王更加厌恶李渊,更是当着朝臣的面道:“我现在已经是内定的太子,难道还会怕你不成!等我继承大统,一定要杀了这个欺我的老贼,才能消去我心头之恨。”
  杨素和李渊不同,得到了晋王的许诺后,就不停的在朝堂上谤毁太子,又深知文帝惧内,最听皇后的谗言,于是每次内宴的时候,都会在皇后面前吹风,称晋王贤孝,挑拨独孤皇后废除太子。
  独孤皇后虽然是独孤家的子女,可是见识浅簿,根本不去多思考,就在文帝面前吹起耳边风,经常对太子冷言冷语,文帝也对太子更加猜疑,常常遣人监视太子。
  时间到了开皇三年十月,晋王让东宫的幸臣姬戚出面指认太子谋逆作乱,到了隋主面前说:“东宫已经叫来了师姥卜算天象,测算吉凶,只等到圣上在位十八年,就行那谋逆之事,现在日期已经逼近,东宫已经在厩中饲养马匹数万,欲行谋逆之事。”
  文帝听到姬戚的指证,只觉心中大怒。也没有去彻查,就召来太子,太子跪在殿下,晋王以防止太子有阴谋为理由,派刀斧手按太子在朝堂上,实际是不让太子发出声音,等到宦官宣读完诏书,太子已经为庶人。
  隋主看了眼自己的儿子,只能立晋王为太子,宇文述做了太子的护卫。东宫的旧臣唐今臣、邹文胜等,都被杨素上奏,最后以参与谋逆斩首。
  朝廷上下没有不为之侧目,可是没有敢反驳晋王一脉的人。大夫袁旻和文林郎杨孝政见这个情景就一同上奏道:“父子之间本来应该是最亲近的关系,可是今天陛下听信谗言,没有听太子反驳就撤掉太子之位。这一无实据,二无辩词,还是依臣所奏,将杨素、姬戚二人以诬罪太子的罪名反坐,还天地朗朗乾坤,还望陛下斩杨素等,肃清朝野,臣等愿意以死荐之。”
  可惜二人在奏折中加入了儒家劝说人心的力量,这下子弄巧成拙,惹的文帝大怒,将杨、袁二人都以蛊惑君心的名义拿下,从此再无敢言者。
  只有李渊在事发后依旧上疏道:“太子所谋划的事情,根本没有真凭实据,还没有新的证人做证。今天既然已经废黜,那就不要再加罪了,还希望陛下悯恤父子之情。”
  文帝看完李渊的奏折,虽然也是反感,可是李渊作为陪同自己一起起事的臣子,也不能不听,就给了太子五品俸禄,不过终身都养在内苑,不得外出。
  晋王也见到李渊的这疏,怒气已经无法遮拦,随即召来宇文述、张衡一起商议道:“这李渊就是因为自己偷了张丽华两个美人的缘故,害怕我怀恨在心,怕我做了皇帝,才给父皇上眼药。我必须杀此老贼,不然你和我都不能安稳!”
  张衡手指轻敲头顶献计道:“杀李渊,起事易如反掌!”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