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明代中期,苏州地区崛起了一批文人画家,其中唐寅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四位佼佼者被后世誉为“吴门四大家”,他们发扬元代绘画的传统,表现文人的优雅生活情趣,在绘画上各有特色。与沈周气势宏敞、文征明意境宁馨的风格不同,唐寅的画非常秀雅,而构思慎密,更加注重主观情志的表达,具有一种独到的感染力,珍藏在上海博物馆的《秋风纨扇图》,正是这样一幅感人肺腑的图画。
《秋风纨扇图》画面十分简单,一位佳人伫立在坡前沉思,手中握着团扇。左上角题有一首含义不单纯的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佳人何事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人们所熟悉的唐伯虎,是一位风流倜傥的江南才子,然而事实上他却是怀才不遇、历经坎坷的落拓文人。
最不幸的一次是在三十岁那年,风华正茂的唐寅和徐经一起到北京去考进士。当时朝廷里傅瀚欲夺取主考官程敏政礼部侍郎的职位,户部给事中华昶捕风捉影,告发程敏政出卖试题给徐经,唐寅同时蒙受了不白之冤,被锦衣卫逮捕拷打,并被判处罚金赎罪,送到外地去“吏”。虽然他用拒绝去做“吏”来表示反抗,但做官的大门已经在他面前关上了。唐寅耗尽家产、妻子离异,而更令他悲伤的是遭到很多不问真相的人的嘲骂和鄙视。
了解了唐寅的人生遭遇,我们就不难理解这幅画的内涵。
《秋风纨扇图》里的佳人,就是西汉才貌双全的班婕妤。她曾经受到汉成帝的宠爱,后来汉成帝移宠於妖冶的赵飞燕,并听信了赵飞燕的谗言,把她抛弃了。班婕妤用秋天的扇子来比喻自己,《秋扇之捐》的成语就是这样来。
唐伯虎用行云流水般的流畅线条,寥寥几笔,画出了班婕妤清秀的面容和迷茫的眼神,然后用芦苇般的、韮葉般的挺劲的线条,画出了她娉婷的身材和淡泊宁静的气质,水墨淡雅,一气呵成。衣服飘动显示出秋风萧瑟,方硬的笔触象征着佳人心中的不平,斜靠在肩头的团扇让人感觉到风的压力。所有这些构思和艺术处理都紧紧环绕了《秋扇之捐》的主题。他把孤独的佳人安置在坡地向后倾叙风口上,用乾墨勾成的枯老的竹葉在风中摇晃,用淡墨染渍成的饱经风霜的石块使画面更加满目凄凉。唐伯虎以神来之笔,生动地刻画出了班婕妤的容貌和情绪,这一艺术形象也正是画家自身的象征。
对世态炎凉有过刻骨之痛的唐寅,不只一次地描写了《秋扇之捐》的主题。他还画过一幅《班姬团扇图》,简陋的后殿也充满了寂寞和凄凉。而这幅画里的人物,身后一片空白,使人产生世道冷漠、天地空茫的感觉。
他在画上题的诗,直率地倾吐了心中的不平。可是他用了“何事”、“谁不”两个反向词,却似乎含有“从来就是这样的”、“何必如此伤感”的意思。经受磨难以后的唐伯虎,信仰佛教,自取名“六如居士”。他看透了炎凉的世情,心中既很无奈,又显出几分超脱。
画上有“游方之外”、“会心处”、“龙虎榜中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均”三方印章,含有摆脱名利羁绊后生活放浪不羁、在艺术中寻求精神寄托等人生信念。佳人象征着画家本人被抛弃了;诗意表示被抛弃并不值得伤感;印章进一步抒发胸怀,体现自尊,书法也显示了本人的气质。
这件作品诗、书、画、印相衬相映,多方位地托出了唐伯虎的人格、性情和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