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中国陶瓷专家一行数人,2001年3月曾赴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博物馆,去欣赏那里珍藏的元青花瓷器。据国内媒体报道说:时至今日,中国专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十分激动,“那种感觉只能用震惊来形容--东西实在是‘太精彩了’!”“中国陶瓷学者等待这一刻已经太久了,我们整整等待了五十多年。”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由于蒙古统治者没有像前朝的女真和后来的满清那样去接受汉族文,所以元朝始终未能建立起稳定的统治。连年的战乱和奴隶制度的注入,无疑阻碍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中国许多瓷窑在战乱中消亡,就是残存下来,其产品品质也大不如前。与此同时,惟有从异国艺术中杂交出来的元青花和彩绘瓷在景德镇的土地上却大放异彩。元青花的出现绝非偶然,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出身蒙古族的元代统治者属北方游牧民族,具有与中原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观念。他们在多年的骑马征战中形成一种粗野豪放的性格,绝无宋代文人那种儒雅之气。他们的审美情趣受西亚文化的影响,更喜欢色彩浓烈,花纹繁缛的东西,因此在掌握政权以后就对中国传统的“以玉为本”崇尚自然的陶艺理论提出尖锐的挑战。他们对汉族传统文化的改造多于继承,对陶瓷艺术的审美较前代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人工装饰技巧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对器物纹饰的关注,冲淡以至掩盖了几百年来人们对陶瓷的本体美的追求,表象的华丽遮住了本质的特性。正象穿着时髦服装的女郎,人们只注重其外表的服装,而忽略了服装包着的本体,这最终将导致本体失去灵魂。
最初,蒙古军队在征服西亚各国的战争中,缴获了不少青花陶器。这些外来统治者们被西亚陶器上的斑斓花纹所倾倒。其后,他们又在灭亡宋朝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中国瓷器,又被中国瓷器的坚硬质地和如玉的釉色所折服。于是统治者们突发奇想,将西亚青花与中国瓷器结合在一起岂不妙哉!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派往景德镇监督瓷器生产的最高官员就是色目人(伊朗人)。在蒙古对外扩张的初期,色目人是蒙古人的敌人,遭到屠杀和镇压,当他们被征服后又反过来变成侵略者的帮凶,一起攻打宋朝。南宋灭亡后有大批色目人涌入内地,或作官,或经商。为讨主人的欢欣,他们不远万里把波斯的优质青花原料苏麻离青和工匠带到景德镇,制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元青花。?可以这样说,没有忽必烈就没有元青花。尽管如此,受儒家思想长期影响的汉族知识分子对其并不认可。称其俗不可耐。
疆土横跨欧亚的元蒙帝国,把以北京为中心的亚洲东部和北部地区划归元朝皇帝直接管辖,并称为“本部”,又将中亚和西亚的广大地区分成钦察、伊利、窝阔台和察阔台四大汗国,汗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作“汗”,是由元朝皇帝直接册封的蒙古贵族和王室后裔担当,并向元朝皇帝称臣和进贡。因为现今的土耳其和伊朗当年属伊利汗国管辖,所以留存在那里的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绝不是人们通常说的中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成果。它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流传过去。一是元代皇帝赏臣民的赏品,二是汗国王室和贵族通过政府的官方定货。
元朝统治中国的时间虽不足百年,但是对中国的瓷文化的影响却极其深远。在其后数百年间,无论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起的元朝政权,还是满族建立的清朝统治,都是在继承文化的基础上,以彩绘艺术为主体发展中国陶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