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收藏,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已不是什么陌生的名词,“盛世收藏”,收藏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常态。《中国收藏》发刊词曾经这样描述:收藏是一道风景,交映着无数迷人的美丽,收藏是一种理想,丰富着无数藏友的生活,收藏是一部传奇,编织着无数遥远的故事,收藏是一个炽爱,凝聚着无数美好的情感。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灿烂文化,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收藏历史遗存物品,起源甚早。
河南安阳殷墟,1936年发现的商代王室储存占卜档案的地穴,出土了一万七千多片甲骨,反映了当时对王室档案的保藏和管理。
唐宋时期民间收藏风气甚盛。贞观六年太宗下令广收国籍,当时除来自前朝的遗物之外,民间献书尤多,仅钟繇、王羲之等法书,内府收藏达一千五百一十卷。虞世南、褚遂良鉴定,并对王羲之真迹进行摹写,赐予皇太子及近臣。
当时对年代较近的旧物,亦收到公私各家的重视和收藏,穆宗时李端符《李卫公故物记》,记载长庆三年,在三原县见到唐初名将李靖的一批纪念遗物,有甲胄、玉带、素锦袍、绫袄、靴裤、象笏、佩韦、火镜、算襄、椰杯等。张彦远是唐代著名的书画收藏家,他所攥写的《历代名画记》,反映了当时书画收藏和鉴赏的水平。
宋代是我国公私收藏和研究古物最盛的时期,士大夫收藏三代、秦汉遗物,多献于朝廷。米芾是徽宗时书画家博士,与子友仁鉴定宫中所藏诗书名画、金石杂器,博学多识为后世称道。宋代皇室以外,私家亦竞相收藏书画、古器,欧阳修、李伯时、赵明诚都是著名收藏家。欧阳修据所藏历代金石拓本一千多种,撰《集古录》。李伯时收藏的三代彝器,由吕大临收入《考古图》中。赵明诚与妻李清照所藏金石、书画甚富,以所藏商周彝器及汉唐石刻拓本两千余种,撰《金石录》,为宋代名家私家收藏金石名著之一。米芾著《书史》、《画史》二书,对书画收藏、装裱、防火等,较《历代名画纪》更有详细的论述。
元代公私收藏继续发展。文宗天历年间特授柯九思被迁升为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古器、法书、名画均由其鉴定。当时赵孟頫、大长公主祥哥剌吉都是著名收藏家。
明代私家收藏大有发展。明初曹昭撰《格古要论》十二卷,列古琴、古墨迹、古碑法帖、古画、珍宝、古铜、古砚、异石、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竹、文房、诰敕题跋、杂考十六论,其中古瓷器实开后世研究宋元陶瓷学之先河。当时私家藏书甚盛,兵部右侍郎宁波范钦“天一阁”,所藏明代著述及明刊明代以前古籍甚富,保存至今未失。
清代皇室收藏极富,由于康熙、乾隆两朝重视,历代珍奇,多集内府,所藏铜器编有《两清古鉴》《两清续鉴》《宁寿鉴古》,书画编有《秘殿珠林》、《石渠宝笈》,钱币编有《钱录》,藏书编有《天禄琳琅》等。当时由于金石考据学的发展,民间收藏之风颇甚,出现了一大批收藏家和鉴赏家,早期有孙承泽、梁清标、高士奇、卞永誉、宋荤、安岐等。后期有毕沅、张廷洛、吴式芬、陈介祺、李佐贤、吴大澂、端方等。收藏有金石、书画、碑帖、玺印、陶瓷、玉器、砖瓦、货币、丝绣、图书、文献等,各家收藏,独具特色。
1840年以后,由于列强入侵,大量珍贵文物不断外流,许多爱国收藏家,无不痛心疾首,为了避免外流,有的不惜举债售产,购藏文物,以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如张伯驹先生斥卖房产以重金购买西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等,张氏曾言:“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体现了一个收藏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周叔弢先生是著名文物鉴赏家和古籍收藏家,收藏善本图书,不惜远至国外,为收集流于日本的宋本《东观余论》、《山谷诗注》等,经过多方努力,高价买回,为保护中国古籍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两位先生藏品,无条件捐献国家,收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五十年代中期以来,民间收藏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导向诸多影响,走向低潮,并自1966年起遭受十年浩劫。收藏行为被视为“玩物丧志”,在“破四旧”的行动中,许多文物受到破坏和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沉寂多年的民间收藏活动得到复苏,并在短短几年中蔚为大观。群众自发的民间收藏团体、藏馆、展馆遍布全国各地。
收藏界总结中国历史上共形成三次全国性热潮,分别是北宋晚期、清代乾隆时期和清末民初时期。持此论者认为上述三个时期内,一是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皆以收藏为乐事。二是各种文物艺术品交易活跃。三是对各项文物艺术品研究成果卓著。四是仿制文物艺术品蔚然成风。并预言当今全国有七千万以上的人在从事收藏活动,是继历史上前三次收藏高潮后,第四次高潮即将来临甚至已经开始,而中国居民当前在银行中的巨额存款和手上大量的现金,将是收藏高潮的基金基础。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民间收藏家们在当代群众文化园地上,展示前所未有的盛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