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天下的诸侯齐聚陈留,气势恢宏,在这个王朝可以说是很少见的一次。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载入史册,可是这件事情一定会,不管是诸侯救援天子,还是黄巾参与救援,都是一件能够让史学家们研究的事情。
诸侯们对于第十九路诸侯的议论很大,绝大多数的诸侯表示不屑与黄巾为伍。
这是正常的反应,这些人不是公卿就是贵族,自然有着超人一等的自觉,可是也有人不这么想,他是曹操。
曹操还没有像后来那么出名,可是却有着一样睿智的头脑,他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这就是为什么他能成为魏国之主的原因。
黄巾攻下辽东六座城池的消息早已经传遍了天下,这个天下指的是有名望的集合,普通的百姓在这个时代看来并没有意义。
黄巾攻下了六座城池,那是汉室的城池,尽管诸侯们对此颇有微词,可是没有人会傻傻的说出来,没有人不满或是叫好,因为那六座城池虽然是汉家的,可是公孙度却是董卓一派的。
事情总是要有理由的,而罗越不会忽略这个问题,成大事的人会想到方方面面。至于为什么要来参加这次会盟,诸侯不清楚。
辽州很远,所以罗越到的很晚,很晚有多晚?没有人用时间来算,大家只要知道隆平黄巾是最后一个到的就够了。
黄巾军并没有带多少军队,总共只有五千精骑兵,都是武装起来的轻骑兵。
一开始并没有人想到黄巾会以这么炫酷的方式出场,五千骑兵,一人双马,来时震动了大地,也在震撼着人心,袁绍见到自己手下慌张的样子,心中也是惊骇,可是待见到是黄巾之后心中不免有些嫉妒,同时也因为自家士兵扫了面子而恼怒。
谁都知道黄巾军一开始就是一群农民,是一群穿着破破烂烂衣服的游兵散勇。偏见是优越者彰显自己的方式,可是反差往往让人感到不舒服,往往人们感到反差正是被打脸的时候,就像现在。
黄巾的穿着很奢侈,奢侈着让人以为这是一群来炫富的暴发户。黄巾当然不是来炫富的,可是当袁绍等诸侯军中的某些偏将因为穿着还不如一名黄巾士卒而躲避的时候,黄巾军便自动的达成了炫富的目的。
有些时候的初衷不是这样的,可是当实力达到一定程度,谁会知道会发生什么?黄巾军难道还知道他们的到来会给其他军中带来冲击?
长时间的训练让他们变得铁血,黄巾军中的士卒或许注意到其他士兵的异样,可是有几个在乎?男儿不在战场杀敌,计较这些有什么用?
袁绍毕竟被其他十七路诸侯推举为盟主,世家的出身不会让他在表面有所缺失,表面上的文章有着大学问,袁绍明显毕业了。
袁绍不是第一次见到罗越,在之前剿灭黄巾的一系列战争中袁绍曾今远远的见过罗越,这次虽不是初次见面,可是袁绍还是仔细的大量着罗越,因为这是两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相见。
罗越被袁绍看的有些不舒服,脸色难免有些差,袁绍似乎也觉得有些失礼,很是恭敬的道歉,只是袁绍是什么货色罗越会不清楚?
袁绍自诩出身豪门,对于一些没有名气的人难免有些瞧不上,对于黄巾,理应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才对。
原来的剧本是这么写的,可是谁知道黄巾会带来这么亮眼的骑兵?
黄巾可以是贼,也可以是忠臣,只不过是一些舆论的操作,这一点,会玩政治的人物就可以做到,只不过现在的舆论不是掌握在罗越手中。
罗越在造势,黄巾的后缀不能永远带着贼,可是舆论不是在自己这边,你觉得能有什么用?
要想做成某件事,不是努力就可以的,还要有一定的手段,这个罗越是知道,所以罗越从来都很谨慎,这是上位者的责任。
黄巾要转型,至少要有一个好一些的名声,自己是汉臣,不仅仅因为自己是先帝亲自封的辽远将军,隆平侯,还因为在此危急存亡之际,自己领兵前来助阵,此心难道还不可鉴日月?
所有人看着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盟主求贤若渴,好像为了大汉来者不拒;入盟成员忠心耿耿,好像是真的一样。
黄巾从辽州而来,路途遥远,自然备不了多少干粮,罗越也不是什么害羞的人,在众人面前,盟主自然也不会吝啬,于是盟主很是大方的拨了数十车粮食,只是谁知道袁绍心中的痛?
罗越知道,可是罗越不在乎,自己千里迢迢从辽州赶来,还能不收取一些利益?
其他诸侯也知道,可是又不是自己吃亏,谁会在乎?
袁绍在乎,可是名声更重要,难道要让别人说:堂堂的盟主,竟然抠门得连粮草都不愿意供给?这样对于袁绍的打击难道会小?
袁家四世三公,所有人都这么说,这种说法给袁绍带来不少好处,至少让人觉得不明觉厉,在声势上就盖过了其他人。
可是谁能知道这之中的艰辛?声望是需要不断经营的,自己付出多少才能赚回一点点声望?
正是因为如此,罗越的敲诈才成功得这么容易。
西北角是分给黄巾的驻地,对于只有五千人马的黄巾显得还是很大的,罗越下达了一些基础的命令之后便不再过问了,隆平的黄巾早已经知悉怎么合格的建立一个营寨,罗越的先进军事理论不是浪得虚名的。
早有斥候向他们的主公禀报黄巾的动向,在得到布阵图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在感叹黄巾的营寨布置的井井有条····